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文學作品類
答案 (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畫劉半農形象。文章既表現了劉半農“五四”時期的戰士形象,也表現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與保守;既表現了劉半農的活潑、勇敢、忠厚、易于親近等優良品質,也表現了劉半農的淺、草率、無謀等不足。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點,選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對比中表現人物。如抓住劉半農活潑、勇敢,忠厚等性格特點,選用“答王敬軒的雙 信”“要來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寫人物。通過劉半農在“五四”時期與“五四”退潮以后的不同表現,魯迅與“那些人們”對于劉半農的“淺”的不同看法等,在對比中表現人物。
③綜合運用比喻和襯托等多種修辭手法表現人物。如用“武庫”作比,以陳獨秀、胡適之有“武庫”,來襯托劉半農的無“武庫”,突出其沒有城府、易于親近的性格特點。
(2)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襯托等。
①比喻。文中運用了“武庫”“清溪”“爛泥的深淵”以及“陷沙鬼”等多種比喻。
②襯托。如以“剪下辮子”襯托劉半農的“答王敬軒的雙 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時期“很打了幾次大仗”。
③多種修辭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庫”既是比喻,又是襯托。“清溪”與“爛泥的深淵”,兩者既是比喻,又構成對比。
(3)①本文以時間為線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為中心,安排材料,敘事寫人。文章中多處出現了表示時間的詞或短語,時間線索十分明顯。在敘述中,文章緊緊扣住作者“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的思想感情選取材料,組織內容。
②結構上前后勾連,環環相扣。如文章的標題是“憶劉半農君”,文章第一段“這是小峰出給我的一個題目”,緊扣標題;接下一段,“這題目并不出得過分”,又與上段緊密銜接起來。以后各段,大都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連,環環相扣,結構嚴謹而自然。
③前后呼應。本文末段與開頭相呼應,各個部分在內容上也呈呼應之態。如前面談到劉半農活潑、勇敢,是一個戰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應這一點,并在結尾呼應。前面談到劉半農的“淺”,后面則指出,作為戰士,劉半農即使“淺”,“卻于中國更為有益”,等等。
五、(07北京)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題。
濕濕的想念
七十年前,爺爺①沿著一條沅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后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里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沅水邊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尋到沅水的上游,尋找爺爺一生都離不開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還處處蔥蘢青翠,與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鮮明對比。山還是那座山,灣依舊是那道灣,但橋已不是那座橋,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鳳凰城里風味獨特的吊腳樓,也被速生的鳳頭磚瓦樓漸漸替代,這片土地已悄悄變了模樣。
看不到了,爺爺,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夢想。你筆下的那種種傳說、風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們曾經在這山地水域中發生過,流動過,輝煌過,閃耀過?而眼前的這支清流,亦負載,亦推托,一點也不動聲色。
而我回到這里,并不是要尋找你七十年前的起點,有多少風景將永遠不能回來,我只想讀一讀你的天地,這里有著無須刻意維護而能留存下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