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復習文言文考點專題教案
c.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因茲首春,俾務東作 d.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解析】 c b項,助詞,“所”加動詞,構成名詞性結構,不譯。 a項,代詞,……的人/代詞,這樣。c項,連詞,如果/動詞,像。d項,介詞,趁著/介詞,憑著、靠著。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出身于將門之家、幼年嗜好讀書的張鑒,靠父親張裔的恩蔭補缺做了供奉官。后來考中進士,任過多種職務,還歷任殿中侍御史。 b.張鑒具有遠見卓識。在處理大將王繼恩的問題上,建議朝廷采取以撫代懲的策略,督促王繼恩追剿盜賊,穩定了軍心,收到很好的效果。c.張鑒上書朝廷,力陳老百姓的困苦,指出送納租稅的弊端,認為應當愛惜民力。不久朝廷就任用他專門負責督運軍糧,頗見成效。 d.在南海時,同僚與張鑒不和,密告他勾結海外商人往來貿易。張鑒自陳有親故被貶謫瓊州,并反控同僚貪婪兇殘,皇帝成見稍稍解除。 【解析】 a 張鑒的父親是張裔,張裔靠祖上恩蔭補了供奉官的缺。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待川決而后防,火熾而方戢,則焚溺之患深矣,雖欲拯救,其可得乎?(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淳化年間,盜賊在西蜀起事,王繼恩討伐平定他們,然而管理軍隊沒有政令,他的下屬仗著功勞而兇暴強橫。(2)如果等河決口以后才去防治,火勢旺盛以后才去滅火,那么焚毀和淹沒的禍患已經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難道還來得及嗎? 【解析】第(1)句“盜起西蜀”狀語后置,“平”“政”“恃”各1分,大意1分。第(2)句“戢”“焚溺”“雖”“其”各1分,大意1分。【參考譯文】張鑒字德明,是瀛洲團練使張藏英的孫子。父親張裔,靠恩蔭補供奉官。張鑒出身將軍之家,幼時能夠愛好學習,進入衛州霖落山修習學業,總共十多年。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及第。升為朝官,任為太子右贊善大夫、婺州知州,就地升任著作郎。回朝為監察御史。奉詔判決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積案很多。歷任為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推薦他的才能,任用為江南轉運使。本地區有世家大族成為老百姓的禍患,張鑒把他們的名字上報皇帝。太宗命令當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領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趕赴朝廷,以三班的名義拘禁他們,江左震驚肅靜。淳化年間,盜賊在西蜀起事,王繼恩討伐平定他們,然而管理軍隊沒有政令,他的下屬仗著功勞而兇暴強橫。益州張詠秘密上奏,請求命令大臣分駐軍隊,就派張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一同前往。召他們在后苑門應對,皇上當面授給方針策略。張鑒說:“益部剛收復,軍隊不和,如果聽到使命突然到來,替換他們的軍隊,(我)擔心有的猜疑畏懼,發生難以預料的變故。請讓我假借安撫之名。”太宗稱好。張鑒到了蜀,王繼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縱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張鑒到蜀時,給他空名任命書并任命朝臣幾人,張鑒與張詠就率領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繼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東調遣回去,監督王繼恩等人分路討捕殘余的盜匪,而張鑒等人招撫不安分隊伍。事情平息后回朝,還未到京,就被任為左諫議大夫、戶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