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復習專題(熟語部分)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例句: 在這~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5、臥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例句: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刻苦訓練。
6、巧言令色 釋義: 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出處: 《書•皋陶謨》:“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7、倚馬可待: 倚在即將出發(fā)的戰(zhàn)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比喻文章寫得快。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8、破鏡重圓: 比喻夫妻失散或離婚后重新團聚。
9、不可救藥: 藥:治療。病已重到無法用藥醫(y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jīng)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例句: 懷疑與猜忌,難道就竟已成了他們~的根性了嗎?(鄭振鐸《桂公塘》十四)
10、望洋興嘆 典故: 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 《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例句: 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了。
11、胸有成竹: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jīng)拿定主意。
出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2、樂不思蜀: 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 出處: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13、禍起蕭墻: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fā)生禍亂。 出處: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4、邯鄲學步: 邯鄲:戰(zhàn)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15、風聲鶴唳: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示例: 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16、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宋•蘇軾《后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例句: 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個~。
17、按部就班 典故: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于。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guī)矩辦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