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與評價精講精練復習教案3
答案:(1)《夜上受降城聞笛》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而《春夜聞笛》抒寫的是遷客的歸怨。
(2)《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前兩句寫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獨、悲慘、凄涼,為后面“盡望鄉”作鋪墊。《春夜聞笛》借大雁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來反襯詩人不能北歸的遺憾和怨愁。
6.閱讀下面的兩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調 笑 令
(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調 笑 令
(唐)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1)試比較這兩首詩在內容上的異同點。
答:
(2)戴詩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試就其中的兩種舉例說明。
答:
解析:戴詩寫邊地生活,“愁絕”為一篇之骨,也是全詩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詩作反映的是士兵對長期戍邊的愁怨之情。而“邊草”“雪晴”“明月”“胡笳”皆為意 象,寓情于景。寫這些景象都是為了烘托彰顯“守邊之愁”,寫來恰似無聲勝有聲,更能形象地表達感情。韋詩將反復重疊的句式與詩的內在情緒、節奏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答案:(1)同:都是邊塞詩。異:戴詩反映的是士兵對長期戍邊的愁怨;韋詩通過刻畫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馬的形象,表達出一種迷惘、悲壯、憂慮的復雜情緒。
(2)①起興。開頭三句以邊草起興,感嘆長期戍邊的士兵如同邊草。在望草嘆老中也含有這種悲涼的感觸,思鄉之切與怨愁之深交織在一起。②烘托。通過邊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靜夜思歸的心境。(或頂真、反復。“明月,明月”,增強了抒情色彩,再強調一下月色,望月思鄉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嘆之情溢于言表。)
7.閱讀下面兩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滿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