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新聞閱讀指南復習
(二) 閱讀下面新聞,完成1—3題
潘建偉和他的六個世界首次
在短短幾年里,中國科大的一個人數不多的研究小組竟然能夠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發表36篇論文,對于高水平論文非常稀缺的中國科學界來說,是極為罕見的。在當今中國,發表一兩篇高質量、原創性的論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科學的前沿牢牢地占據一個立足點乃至制高點,是彌足珍貴的。而這個小組的領軍人物潘建偉教授今年才36歲。
第六個“世界首次”
在剛剛過去的10月,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小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雜志發表封面文章的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最新成果中,潘建偉和楊濤、張強等人首次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并在實驗中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
該項成果是“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長足進展。”《自然》雜志網站稱贊道。“這是為裝備量子效應在通訊和計算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方法。這種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在將來的某一天使得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成為可能。”
這是潘建偉小組在量子通信領域內取得的第六個“世界首次”。
“他的工作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不然會感到更強的震撼力。”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介紹說,潘建偉教授進行著最前沿、最具原創性的基礎研究,研究每年都有突破,顯示出很強的創新能力。
“現在為了對一個50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將耗時上百億年,而量子計算機只需大約幾分鐘。人們一旦擁有了一臺量子計算機,目前的密碼系統將很快破解,毫無保密性可言!”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教授陳增兵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
量子信息專家郭光燦院士則指出,量子通信在未來的國家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誰掌握了這個手段,誰就掌握了先機。
不怕輸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東陽的潘建偉,從小卻是個愛玩的孩子。他曾對別人說,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從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感謝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縣城,因為到了初中,才發現在農村小學語文基礎很差,英語根本就沒有學過,初中后才第一次寫作文,結果班主任老師只給了40分,當時我是班長,覺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種不怕輸的精神,為了把英語學好,把同學約到家里來學,向老師請教,進步非常快。語文、英語就在那時打下了基礎。”潘建偉說。
到了中國科技大學,他更有機會接受全面的教育。“當時班上高考狀元就有7個,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我從同學們那里學到了很多,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就是受大學同學的影響。全面發展對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別人學習,同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他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則不達。“我愿意循序漸進地學習、工作。成功了,當然很高興;不成功,也不覺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著命學。”
潘建偉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學時就喜歡閱讀《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后面可以找到一個規律,現在、將來不會變。”
一個年輕、成功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