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單元解讀】
一. 高考目標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
(2)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終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單元復習
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或者評論一位作家,或者談論我國的一種文學作品,或者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和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作者通過對每個實例的咀嚼,使讀者領悟到,句式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也不同,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對于文字的聯想意義,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詩的意旨豐富蘊藉;如果誤用,就形成“套板反映”,從而告訴讀者,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必須“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課文指出,“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涵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原因是,語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東西,用這個字,還是那個字,一句話這樣說,還是那樣說,竟然有那么大講究。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好習慣。
《說“木葉”》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說:“木葉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差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在語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藝術形象上卻是千里之別,原因何在?這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問題。“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一是使讀者更多地想到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二是“木”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由于“木”在形象上具有樹所不具備的藝術特征,因此,“木葉”突出地成為我國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談中國詩》一文,是談論中國詩歌的特征。先交代談論中國詩的根本立場,即采取比較文學的立場。接著概括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外國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中國則不然,先有抒情詩,后有戲劇詩,沒有史詩。然后闡述中國詩的四個特點。一是篇幅短小,“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兩三分鐘。比了西洋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富于暗示,“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三是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這是由于中國詩調較輕,比不上西洋詩調的沉重;又由于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中國詩“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四是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像各國人都是人一樣,中國詩和西洋詩,共同點多于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