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中國元典之所以稱之為元典,就在于它意義的深厚性。所以我們有兩千多年的元典解釋史,而不同時代的不同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進行理解和闡釋。
我們過去有一種看法,就是把解釋看成是通達真實本體的一個途徑,一種手段。但現代闡釋學卻認為,闡釋本身就是本體。這種看法很值得我們研究。而所謂跨文化闡釋,就是用另一種文化、語言、文本來解釋、補充或替換原來的文化、語言、文本。這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需要將詞和意義分離,然后跨越意義進入另一種語言,進行重新組合。在這個過程中,意義肯定會發生變遷。問題是,任何詞語都是與其他詞語發生關聯的時候才有意義,這就構成了意義的不可確定性,也為解釋預留了空間。對意義的解釋不僅由作者、譯者和文本決定,同時也由讀者決定。所以意義的變遷是解釋的內在機制,屬于正常現象。解釋當然有解釋的范圍,不能是無效的解釋,也不能是過度解釋。但這不能成為否定跨文化闡釋的理由。
總之,“跨文化闡釋學”是一門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學問。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和《人間詞話》,采用“取外來之觀念與中國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種“跨文化闡釋法”,錢鐘書的《管錐編》也屬于跨文化闡釋。我們還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所有這些成果都可以成為我們向世界解釋中華文化時可資借用的重要資源。
(選自《人民日報》XX年6月,有刪改)
10.根據原文,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5分)
a.中國元典之所以稱之為元典,就在于它意義的深厚性。如果我們試圖預設一個固定不變且唯一的答案來框住元典,就等于扼殺了她的生命力。
b.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十分必要,因為中華文化中有許多精華的價值理念,像已成為人類普遍價值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c.周總理提議在說明書上把《梁山伯與祝英臺》標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是“跨文化闡釋學”上最早的一個成功例證。
d.中國文化中心的設立,相關高校向留學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這將迅速改變中國文化貿易逆差現象。
e.跨文化闡釋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意義肯定會發生變遷,具有不可確定性,也為解釋預留了空間。
11.你還知道哪的“跨文化闡釋”的現象?請舉一例,簡要分析。(3分)
答:
12.文中說,蔡元培對“義、恕、仁”的解釋“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但這種方法無疑會易于外國人的接受。”這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為什么易于外國人接受?(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