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思路分析】現代文小閱讀常見的“陷阱”有:偷換概念、輕重混淆(如d項)、隨意逆推、源流顛倒或主客倒置、無中生有、以偏槪全或范圍失當、時態錯置或混淆已然與未然、混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張冠李戴(如a、b兩項)、答非所問或游離題干、說法武斷、強加因果等。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之渙說,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詩,從此就不寫詩了。這說明王之渙的詩當時曾被廣泛傳唱。
b.杜甫的詩,可能表現得文本一些,這應該跟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一定的關系,所以難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詩一樣也是流行的、時尚的東西,因而當時的人們是不會把它看得很珍貴的。
d.時間和距離能夠產生美,可以想見,現在流行歌曲的歌詞在若干年后應該也會被人們推崇的。
【答案】b
【考點】考查根據原文推斷信息。
【解析】b項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詩,可能文本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十年后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此項張冠李戴和強化因果。
【思路分析】考生要仔細和原文比對。如b項原文說杜甫地位在他“死后數年后才建立”,與“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而不是其詩歌難以流行的原因。
9.(•江蘇高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題。
純樸的嗜血者
我對李逵有一種很復雜的感情。這個莽大漢匍匐在底層,卻活得灑脫奔放、無牽無掛,而且那么坦蕩率真,敢愛敢恨敢做敢當,簡直是個永遠長不大的全無心機的大男孩。在許多方面,他身上凝結了底層人的可貴品質。可是,情感的親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選擇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誰愿與李逵為鄰?他就像一枚“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突然爆炸,將你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幸福一股腦兒埋葬。
李逵為什么會讓人害怕?也許是他過于無拘無束了。破壞的能量太大了。魯迅說過:“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滸》作者卻用欣賞的筆調,濃墨重彩托出了一個“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來是“排頭砍去”,而且動不動就“殺得手順”。在這種狀態下,是沒有是非曲直好說的。《水滸》雖然處處是刀光劍影.但快意恩仇,幾乎沒有悲憫色彩,連那個年僅四歲“生得端嚴美貌“的小衙內的死也徑直寫作“小衙內倒在地上……只見頭劈做兩半個”。制造這一幕的正是“黑旋風”!也許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無論哪個梁山好漢對一個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顧的.但這種超過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無必要的殺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適。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興奮,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無產者那樣渾身充滿無賴氣息,反而那么純樸,純樸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統一起來了。他嫉惡如仇,最看不慣以強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會義無反顧地揮斧砍去。嗜血者當然讓人恐懼,而一個純樸的嗜血者除了帶來恐懼,還讓人困惑。為什么這兩種迥異的特質可以統一在李逵身上?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當回事。他把殺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場游戲,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腦袋作賭注,“腦袋掉了碗大個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頂著的不過是割了一茬還可以再長的韭菜。在一個全然不知憐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難以理解的血腥行為也就變得自然和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