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湊泊:這里指詩歌創作中,創作主體的心靈與客觀反映對象兩者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沒有達到物我合一地境界,而是顯得生硬,有勉強結合的意思。
回腸蕩氣:形容文采、樂曲等十分動人。
拔木轉石:能把樹拔出來,能把推轉起來。形容力量很大。
空中樓閣:指海市蜃樓,多用來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等。
一蹴而就:邁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完成。
數見不鮮:經常看見,并不新奇。數,屢次,經常。鮮,新鮮、新奇。
四、文學常識
1、朱光潛(1897~1986)中國美學家。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后肄業于香港大學文學院。1925年出國留學,先后肄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斯塔斯堡大學,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并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名譽會長。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作協顧問,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朱光潛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物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觀統一說,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此外還須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態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主要編著有 《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 、《談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 美學拾穗集》等,并翻譯了《歌德談話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g.e.萊辛的《拉奧孔》、g.w.f.黑格爾的《美學》、b.克羅齊的《美學》、g.b.維柯的《新科學》等。
2、林庚19xx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1933年畢業后留校,同時擔任《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起存北京大學等校兼課,講授中國文學史。“七七”事變后到廈門大學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著有《春夜與窗》、《問路集》、《空間的馳想》等六部詩集及《中國文學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詩人李白》、《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十一部文集。XX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3、錢鐘書(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于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于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后,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絳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后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后,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并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