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
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另一位詩人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談中國詩》
11.對上面兩段話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中國詩講究藝術上的精致,簡短的詩也應有悠遠的意味。
b.中國古代詩歌以篇幅短小見長,在閱讀時都只需要兩三分鐘。
c.“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是說詩歌語言要講究含蓄,要耐人尋味。
d.外國詩人也主張詩歌應有深遠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12.由上面兩段話引發的聯想,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外國詩歌創作在押韻上沒有中國古代詩歌那么嚴格的限制。
b.中國詩與西洋詩在創作思想上有許多共同之處。
c.中國古代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特別追求形式美,在聲韻、遣詞、造句上往往精雕細刻。
d.外國詩歌與中國古代詩歌相比,有明顯的差距。
(二)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 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 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 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 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 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日暮風吹,葉落依枝。”(吳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 木葉”與“ 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說“木葉”》
13.“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 普遍的性格”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種“普遍的性格”指的是什么?
14.請簡要分析“木葉”的形象“如此生動”的原因。
15.文中引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詩句,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