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b.《易經》體現的中國文化主張個人要從現實中的整體性來進行人生努力。
c.《易傳》是儒家對《易經》的解釋,其觀點可以概括為“天人合一”。
d.柳宗元反對儒家學說,將《易經》解釋為“天人不相預”,認為“天”和“人”沒有關系。
9.依據語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中國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之間徘徊的“價值迷亂”,因此還不能對世界產生文化性的影響。
b.中國人“滿足于現實性富足”,西方人“超越富足”, 背后是兩種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中國人缺乏宗教精神支柱,西方人有宗教精神支柱;中國人淡泊個人欲望,西方人尊重個人欲望, 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現只表現在這三方面。
c.“中國式文化創新”不能籠統地以“有沒有用”為標準,要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對西方各種人文觀念進行“中國改造”,同時還可以改造儒家的觀念,批判性地對待中國傳統人文觀念,進行“原創性改造”,建立起不同于傳統觀念的中國創新文化。
d.中國式文化創新需要對中國傳統人文觀念進行“原創性改造”的原因是我們不可能從中 國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義”、“知足常樂”的觀念中,提取能引導現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答案:7、c 8、d 9、b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
中華文化的跨文化闡釋與傳播
李慶本
近代以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外來文化的輸入遠遠高于中華文化的輸出,文化貿易的逆差現象非常明顯。近年來,我們在國外設立中國文化中心,使之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相關高校向留學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都大大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
中華文化中有許多精華的價值理念,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完全可以作為人類的普遍價值。對外傳播不能只依靠政府,民間的傳播渠道也非常重要。當然,有許多時候,單靠宣傳是不夠的。影視、動漫、音樂、戲曲等文化產品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說到文化傳播,我國有一門“跨文化闡釋學”。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率代表團參加日內瓦的五國外長會議。會后周總理邀請外國客人觀看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但在如何向外國人解說這部電影的問題上出現了問題。工作人員寫了15頁的說明書呈總理審閱,總理最后提議只要標以“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可以了。這是“跨文化闡釋學”的一個成功例證。實踐證明,總是那些與本土文化相近的外來文化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對中國人是如此,對外國人也是如此。
在采用跨文化闡釋的方法來闡釋中國文本方面,我們的學術前輩像嚴復、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錢鐘書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為我們向世界解說中國文化的理論資源。蔡元培說:“孔子曰:匹夫不可奪志,孟子曰: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由之謂也。古者蓋謂之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之謂也。古者蓋謂之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親愛之謂也。古者蓋謂之仁。”蔡元培的這種以自由釋義、以平等釋恕、以博愛釋仁,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但這種方法無疑會易于外國人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