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一輪復習精品教案:文藝學論文
不過,即使是用文字與音樂結合這一形式,詩也與歌不一樣。歌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是原生態的存在。歌產生時,音樂與語言是相伴相隨的,沒有音樂不能謂之歌。詩則是現有文字,后來配樂用于儀式的演唱。由于詩納入了周代“樂”的系統,音樂和詩的對接才被固定下來,但配詩之樂是后來附加的。
(選自趙輝《歌與詩的起源及原始功能異同》,有刪改)
10. 下列有關先秦“詩”與“歌”的比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詩是政壇言說的產物并為西周的禮樂政治服務的,而早期的歌是大眾表達情感意愿的形式。
b.詩與歌雖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詩卻有歌的一些元素,它們的聯系方式只在音樂。
c.“歌”向“詩”的轉變,是因為原有的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滿足通過禮樂教化臣民的需要。
d.詩是先有文字,后來配樂用于儀式的演唱,而歌產生是先有音樂,后來才有語言的。
1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達,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詩在西周言說主體的身份是朝廷官員,所以詩就具有了政壇君臣關系政治言說的性質。
b.從周代到戰國以前,人們把詩看作是禮樂的一部分,因為它所承載是是禮樂道德的價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適合于抒發個體的情感,借助音樂可以使歌便于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的作用。
d.“詩”在繼承了宗教禮樂儀式之歌“音樂+語言”這一形式后,詩與音樂就開始結合起來。
12. 請結合文本,簡述“詩”在西周的作用。(3分)答:
答案:10、解析:本題考查了對重要概念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d項中“而歌產生時是先有音樂,后來才有語言的”是不準確的,文章第五段“歌的語言和音樂的融合是原生態的存在”“歌產生時,音樂與語言是相伴相隨的”可以充分的證明這一點。a、b、c三項在文中都各有體現。
誤區警示:考生答題誤區在于對原文重要概念的把握不到位。
答案:d
11、解析:本題考查了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c項把歌和音樂割裂開來,是不正確的,因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質是音樂”這兩者是一體的,另外借助音樂更便于傳播,更廣泛地發揮教化作用的是“詩”而不是“歌”。
誤區警示:本題誤區在于對原文內容把握不準確,找不準題干的對應點,就無法做出正確選擇。
答案:c
12、解析:本題考查了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綜合能力。對本文的解答要把握住文章的內容要點,從全文入手,找出有關詩的作用的信息,整合作答。
誤區警示:本題考生容易失誤的地方,除對內容要點概括不全外,還易表述混亂,辭不達意。
答案:詩詩西周禮樂政治活動的產物,承擔著政治言說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補察時政,另一方面通過禮樂教化向臣民灌輸禮樂倫理道德觀念,是國家政治醫師形態的工具。
5. (•遼寧高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現代文閱讀
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學、藝術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無法仿制。像《詩經》、《楚辭》都是被譽為不朽的作品。說它們不朽,無非是說它有比一般文學、藝術作品享有更長的壽命,在較長的時間里能繼續發生影響,"不朽"并不具有哲學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來說,漢朝初年的賈誼被感動的痛苦流涕,今天試找了一位大學中文系的青年來讀一下,他的感受總難達到賈誼的程度,即使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悶,滿腹牢騷,《紅樓夢》也是一部名著,和《詩經》、《楚辭》一樣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拔逅摹鼻昂笄嗄昴信R分子沒有讀過《紅樓夢》的占少數,現在青年讀《紅樓夢》的占少數,現在青年讀《紅樓夢》的比例顯然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