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二、指導學生閱讀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說第二部分的最后是贊頌之情達到了高潮的話,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沉靜了下來總結這次斗爭的教訓。這一部分主要是議論,請大家小聲朗讀一下,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提出來討論。(學生朗讀)。
(一)學生讀后提出問題討論。
(二)教師歸納:
1、第六段在全文中是感情高潮之后的余波,在情緒上是深沉的。讀的時候要抓住一個“至多”、一個“至少”來理解。“至多”是指這次請愿造成的犧牲對當時的社會的作用而言的,魯迅先生認為就改變社會現實來說,這次犧牲的價值并不能算很大,魯迅在別的紀念文章里說過他不贊成在反動統治者面前搞“請愿”這種斗爭方式,這不能掀倒反動的營壘;“至少”是指烈士的流血犧牲對今后而言,既然有“血痕”,就要“擴大”開去,先將在親人中“浸漬”、擴大,給人們留下斗爭的火種。“至少”是“至多“的遞進,抓住了這兩個關鍵性詞語,全段的內容就容易理解了。
2、第七段是冷靜的總結,難句不多,重點在“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再一次頌揚了劉和珍等中國女子的“勇毅”,并由此揭示出我們的民族的不會“消亡”的精神,終于得出茍活者會“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的結論。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語氣的深沉。(學生齊讀)。
三、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內容是較深的,要通過反復誦讀來加深領會。劉和珍等烈士犧牲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戰前行、前仆后繼,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他們的精神應該擴大到我們這一代,這也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從文章的寫法來說,最主要的是把記敘、議論、抒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課后的“思考和練習”五要我們以四、五段為例,分析一下這種表達方式的作用。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記敘是議論、抒情的基礎,使議論、抒情不至于空泛,而議論、抒情又是記敘的深化,使記敘不顯得膚淺,三者結合到一起來運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切。這種綜合表達方式也要靠我們細心閱讀去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