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聞兩篇 教學全案
董建華說,如同香港經歷過無數的艱難險阻,我們又一次來到了轉折關頭。過去,在每一次轉折關頭,身經百戰的香港人,都能夠轉危為安,屢戰屢勝。我們依靠的是什么呢?是一股旺盛的香港精神。香港精神表現在香港人自強不息、能屈能伸、勇猛進取、靈活應變、刻苦耐勞、永不言敗的個性特點上。 他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充滿艱辛,也充滿光明和希望的道路。世界的變化,催逼著我們;國家的發展,激勵著我們;“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鼓舞著我們。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要在奮斗目標上精誠團結,在堅定信念、共同承擔上萬眾一心,徹底清除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將香港經濟發展起來,將“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成功向前推進。 鑒賞提示:這是一篇短消息,第1段是導語,寫了董建華在就職典禮上致辭,直接點題。剩下的自然段是消息的正文部分,是對導語部分的擴展補充。在閱讀時要注意這篇短消息的金字塔結構,體會其主次分明的寫法。習題詳解一、命題意圖:現實場景和歷史事實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題旨在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借鑒。參考答案: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著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二、命題意圖:旨在引導學生聯系平時讀到的新聞報道,體會文章獨特的寫法。參考答案:這主要得益于他獨辟蹊徑,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灌注著個人的情感。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地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后一問題最好讓學生找幾篇新聞,對比著看看。我們平時所見的大部分是相對客觀的報道,本文則是主觀性很強的報道。三、命題意圖:品味具有深刻含意的語句。參考答案:1.象征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厚內涵。2.大英帝國從海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實的對比。3.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地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