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光光度法
第一節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一、基本原理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是根據物質分子對波長為200-760nm這一范圍的電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定性、定量和結構分析方法。操作簡單、準確度高、重現性好。
波長長(頻率小)的光線能量小,波長短(頻率大)的光線能量大。
100nm 200nm 400nm 800nm 400um 1m
通指
x-射線 紫外區 可見區 紅外區 微波區 無線電波區
beer-lambert定律: a=e l c a--吸收度 e-吸收系數 l ---液層厚度 c---溶液濃度
吸收度濃度與厚度的關系。是吸收光度法的基本定律,重要前提是單色光。
摩爾吸收系數:指在一定波長下,溶液濃度為1mol/l , 厚度為1cm時的吸收度,用 表示。
百分吸收系數:指在一定波長下,溶液濃度為1%(w/v) , 厚度為1cm時的吸收度,用 表示。
影響beer定律因素:化學因素,光學因素
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主要部件:
1、 光源:要求光譜的光源,2、 氫燈和鎢燈(350nm)
3、 單色器:進口狹縫、準直鏡、色散元件(棱鏡和光柵)、聚焦透鏡和出口狹縫組成。
4、 吸收池:用光學玻璃制成的吸收池,5、 只能用于可見光區。用熔融石英(氧化硅),6、 可見紫外光區。
7、 檢測器:光電池:(硒光電池:用于可見光;硅光電池:紫外可見光) 內阻小,8、 易疲勞。
光電管:內阻高,電流易放大 。
9、 訊號處理和顯示器
三、定性與定量方法:
(一)、定性鑒別:是多數有機化合物具有吸收光譜特征。一般用對比法。
1、對比吸收光譜特征數據 2、對比吸收度(或吸收系數)比值 3、對比吸收光譜的一致性
(二)、純度檢查:雜質檢查與雜質限量檢測
(三)、含量測定:
1、吸收系數法 2、標準曲線法 3、對照法
第二節 熒光分析法
熒光分析法:利用熒光的物理特性而進行定性與定量測定的方法。熒光法比紫外可見靈敏。
熒光光度計:激發光源、樣品池、檢測器、濾光片和單色器。
第三節 紅外分光光度計
紅外線:波長大于0.76um,小于500um的電磁波。 hooke定律來描述分子的伸縮振動。
當分子的振動頻率與入射的紅外頻率相同時,分子對紅外產生吸收。伸縮振動和彎曲振動。
基頻峰:分子吸收一定頻率的紅外線,振動能級由基態(v=0)躍遷至第一激發態時產生的吸收峰。
倍頻峰:振動能級由基態躍至第二、三激發態。統稱泛頻峰。
吸收峰:用于鑒別官能團存在的吸收峰稱特征吸收峰。
指紋區:1250-400cm (8.0-25um)的低頻區稱為指紋區。
紅外分光光度計主要部件:光源、吸收池、單色器(棱鏡和光柵)和檢測器(真空熱電偶)及記錄裝置。
第七章 色譜法
第一節 概述
色譜法:是一種物理或物理化學分離方法。用于定性鑒別、純度檢查、含量測定。
分配系數: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之間的分配平衡時的濃度之比。 k=
容量因子:又稱質量分配系數,即達到分配平衡后,組分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中的質量之比。
第二節 薄層分析法
一般指吸附薄層色譜法,固定相為吸附劑的薄層吸附法。k值越大隨展開劑移動的速度越慢。
比移徝:在薄層色譜法中,組分的遷移距離( )與展開劑的遷移距離( )之比稱為比移值( ) 。
r 最佳范圍是0.3-0.5 ,可用范圍是0.2-0.8 。
吸附劑:吸附薄層色譜法的固定相。常用吸附劑有:硅膠、氧化鋁、硅藻土、纖維素和聚酰胺。
硅膠:在105-110 c加熱30分,使硅膠吸附力增加,稱為活化。具微酸性,適分離酸性中性物質。
氧化鋁:堿性、中性、酸性。中性用得多。
制備薄層板:要求吸附劑涂布均勻表面光滑,使用前檢查均勻度。2000版用機械涂布法;罨。
吸附劑與展開劑的選擇:分離極性較強的組分時,宜選用活性低(活度級別高)的薄層板,以極性強的展開劑展開。反之
點樣:體積宜在20ul 以下,樣徑不超過2-3mm ,點間距離為1.5-2.0cm,距底2.0cm 。
顯色方法:直接噴霧法、浸漬法、壓板法。
定性分析方法、純度檢查、定量分析方法(洗脫測定法和直接測定法)。
第三節 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以氣體為流動相的色譜法稱為氣相色譜法。不適用于難揮發和熱穩定性差的物質分析。
原理:各組分在固定相與載氣(流動相)間分配系數不等,按大小依次被載氣帶出色譜柱,小先流出。
一、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一個組分的色譜峰用三項參數:峰高或峰面積(用于定量)、峰位(用保留值表示,用于定性)、峰寬(用于衡量柱效)。
(1)、保留時間 (tr) :從進樣開始到某個組分的色譜峰頂點的時間間隔。
(2)、死時間 (t0):分配系數為零的組分的保留時間。
(3)、相對保留值 (r):兩組分的調整保留值之比。
(4)、半峰寬 (wh/2):峰高一半處的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