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五)(教案)
【作者介紹】關漢卿(約1220年──13XX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漢族,大都人(今河北安國),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XX年前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賞析】這是一首抒寫隱逸之情的小令,情景交融,頗具詩意。前四句集中寫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題”,是總寫,是對秋景概括地贊美:秋天的景色真美、真迷人啊,它簡直可以入詩入畫呢!這一句雖然沒有向人們具體展示秋景的美麗,但卻起到一種勾起人們欣賞秋景欲念的作用,所以并不是閑筆。以下三句,各自以絢麗的色彩展開對秋景的描繪。
“紅葉滿山溪”,這是一個色彩鮮明的遠景鏡頭,意境開闊,引人入勝。秋天來了,千山萬壑到處是一片片殷紅的顏色,經霜的樹葉勝似二月的春花,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金秋時節,正是秋天獨有的景觀。一個“滿”字給人增添無限寥廓的感覺。
“松徑偏宜”,這是一個中景。面對“紅葉滿山溪”這樣迷人的景觀,如果只能遠眺,不能近看,豈不令人望景興嘆!仔細搜尋,果然有“曲徑通幽”,近處正有一條方便的彎曲小徑,青松掩映,盤桓而上,直達山巔。“松徑偏宜”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意。青翠的松柏與滿山的紅葉形成色彩對比,加深了人們的視覺印象。
“黃菊繞東籬”,寫身邊景物,是近景。盛開的黃花環繞著簡陋的竹籬,一派農家氛圍,一派田園風光。陶淵明《飲酒之五》有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里用其中的一句,只換了兩個字,是為了韻腳上的需要,也是為了在色彩上與上二句形成統一和對比。遠處的紅葉,近處的黃菊,通過青翠的松徑聯結成一個立體的完整畫面,層次清晰,色彩絢爛,和諧寧誼,秋意盎然。
但是,如果僅止于此,讀者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幅描寫秋景的靜物畫。顯然,這沒有完成作者“詩言志”的命意。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詞家多以景寓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秋景是為了抒寫其超脫、隱逸的情志。因此,接下來作者寫道:“正清樽斟潑酷,有白衣勸酒杯。”對于這一句,既可理解為作者直抒胸臆的議論、述懷:秋景佳釀,正是舉杯暢飲的好時機。又可視為畫中人物的行動:畫面上的隱士正自酌自飲,白衣童子殷勤勸杯。這樣,靜止的畫面上便頓時增添了生氣,恰如一幅清秋醉飲圖顯現在讀者面前,并且仿佛聽見畫中的隱士正瑯瑯有聲地吟哦著陶淵明的詩句。“白衣”勾引用陶淵明九月九日有菊無酒,適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官品極,到底成何濟”,是作者對人生、仕途的思考。想到仕途的險惡,世態的炎涼,人生的虛幻,憤世嫉俗,感念萬端,集中概括為一句:即使官至極品,又于事何濟!這是對仕途的否定,也是對現實的絕望。“歸,學取他淵明醉”。陶淵明為彭澤令八十余日,賦《歸去來兮辭》,自免去職,過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這里說學習陶淵明,表示了與仕途訣別、歸隱田園的決心。以上幾句曲文,既象畫中人的獨白,又象是這幅清秋醉飲圖的題贊。畫龍點睛,醒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