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正確答案】b
【評點與探究】此題考查語意明確、避免歧義。避免歧義的考查曾經是高考的熱點,在間隔幾年又重新回到試題中,應該讓我們留意。但與以前試題相比,此題頗有創新之處。在語言材料的挑選上,命題者別具匠心地用了新聞標題的形式來考查歧義現象,使試題洋溢著生活氣息,而且此題還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它針對了當今不少報刊雜志等在語言表達上經常出現漏洞的問題。
解答此類試題可以直接從語感的角度進行判斷,對于試題相對簡單的,語感判斷法應該是比較有效的。也可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判斷,解答的關鍵是要明確歧義產生的原因,有時還要采取消除歧義的對策。a句的歧義是由結構關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和取締”有兩種語義關系:一種是動賓關系,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種是并列關系,即“禁止和取締某事”。c句的歧義是由多義造成的,“看不上”可以有兩種理解。d句的歧義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憤慨”,但憤慨的對象,一種是報案者,一種是圍觀者。
【案例2】關于我國書信的習慣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封書信一般應有“稱呼”“正文”“祝語”“署名”“日期”等部分。
b.給老師寫信,“稱呼”部分如果連名帶姓寫上,就顯得不夠恭敬。
c.書信的“祝語”部分,如寫“此致敬禮”,應將“此致”退后兩個字的位置,“敬禮”則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d.書信的“署名”部分,寫信人應該連名帶姓都寫上,否則就顯得不夠恭敬。
【解題思路】此題重點考查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署名”要看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關系。若一般關系,最好姓名都寫上;若為親密關系血緣關系,寫上倒有疏遠之嫌。由此,答案不難判定。
【正確答案】d
【評點與探究】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時就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準確得體。從此題稍作引申,在訓練時我們應該還要能把握住一些書信或傳統用語中常用謙詞、敬詞等副詞的使用對象和場合。
【案例3】下列句子中,表達最得體的一項是
甲:用于新聞報道
①在婦女代表隊伍里,我看見了從農村來的,堅持了十三年斗爭,把親愛的獨子貢獻給解放戰爭,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監獄考驗的一位中國人民偉大的母親。
②在婦女代表隊伍里,我看見了從農村來的一位母親,她堅持了十三年斗爭,把親愛的獨子貢獻給解放戰爭,她自己也為革命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監獄的考驗。
乙:用于小學語文課本
③有時太陽走入云里,它的光線卻仍從云里透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人們要分辨出何處是水,何處是天,很不容易,因為只能夠看見光亮的一片。
④有時候太陽躲進云里,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丙:用于會議講話
⑤我們黨的幼年時期,也就是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一再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外國經驗神圣化的幼稚病。患著這種病,只能使中國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絕境。
⑥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