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科普科幻作品復習
其中東西是經度,南北是緯度。他問的是經度長一些,還是緯度長一些。實際上,地球的赤道直徑與南北兩極的距離相差22公里,屈原當然沒有求出來,不過他這種解析問題的能力及有關天圓地圓的推測都令人佩服。
《周禮》說:“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璧的外圍是圓的,中間有圓孔,代表天。可是,為什么天中有禮?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間也有一個圓孔穿過去。外邊為什么是方的?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還有一種玉器叫璇璣,造型很像璧。璧,璇璣,琮,他們的關系是什么?《虞書•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璣為轉運,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璣是一個大的天文儀器。我們今天看到的璇璣玉器,直徑僅約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璣怎樣做天文儀器呢?
每顆恒星和行星,都要轉圈,都各自沿著一個圓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點不動,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軸的相交點,叫做正極。我們可以設想,璇璣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個旋轉式天文儀器,目的就是把這個旋轉軸的指向定準于正極。怎樣做到這個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準正極,一定要有一根長管。如果轉盤的直徑是8尺,那么管子的長度應約是轉盤直徑的2倍,這個管子對著正極。再做一個形狀像璇璣的大盤子;邊上有三個凹口,每一個凹口正好對著一個星,星在天空轉,這個盤子隨著星轉,竹管是不動的,要定正極的位置,必須通過管子對著正極,然后讓盤子隨天轉動,把三顆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頭把它綁起來,每塊大石成方形,約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塊,這樣的造型的古代天文儀器就有兩個部分:一是大璇璣那樣的盤子,凹口對著星,隨天上的星面轉,代表天;一是這些大石頭綁住的長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細的針在竹管一端開一個直徑為2毫米的孔,管子長15尺左右,它測量正極分類的精確性能達到0.013度。
我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在商朝時正極沒有任何明顯的星。人們為了紀念炎黃古代天文學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璣這種小型玉器,后來把璇璣變得更簡單:一部分變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塊就變成琮。因而“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
(選自《中國國家天文》創刊號,有刪改)
6.從原文看,下列對古人“天圓地圓”觀念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人很早就有天圓地圓的觀念,如把天比作蛋殼,把地比作蛋黃,認為存在赤道和黃道兩個圓形的軌道。
b.東西是經度,南北是維度,經度與緯度哪個長一些呢?作者認為,這樣提問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圓的。
c.璧為圓形,中有圓孔,代表天,琮為方形,中有圓孔,代表地。《周禮》所謂,“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可為印證。
d.璧為圓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認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裝飾作用。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裝飾作用”錯,文中說“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塊就變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