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范答題技巧點撥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敘”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過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該是能做到的。
課堂訓練題集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整體鑒賞:抓住詩眼 知人論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內容(寫什么內容):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現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咤風云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辭手法:互文、夸張
表達方式:虛實結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現手法:照應、正襯、反襯
教師引導整體鑒賞詩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回師,經過碣石登山觀海,寫下了這篇不朽著作。毛澤
6
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指的就是這首詩。前四句交代了觀滄海的位置和放眼觀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壯美之景盡收眼底。突兀聳立的島嶼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滄海神奇壯觀之遠景。接著細寫山上樹木到了秋天仍舊繁茂,百草豐美。海水洶涌澎湃。中國的古代文學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調,文人騷客因秋風而臨風落淚,見落葉而觸景生情。而曹操筆下的秋天秋意盎然,遼闊壯美,毫無蕭瑟凄涼的意緒。曹操由眼前之景聯系到廣闊無垠的宇宙,把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給讀者。滄海茫茫與天相接,日月星辰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都由大海吐納。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觸,既描寫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觀滄海》是一首樂府詩,最后兩句是配合音樂的時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沒有關系。這首是詩是魏晉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所以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緒,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關的。
2.品詩把脈
定風波 (宋)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評改依據:“五準”原則①定準題點②找準詩眼③抓準主旨④踩準分點⑤用準詞句
1、 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閑適、輕松、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參考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