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范答題技巧點撥
2、為什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倍受人稱道?
答: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了詞人內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簡介:作者李煜曾經是顯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著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后,覺得它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結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⑴填空:詩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詩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時的景致,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
⑵簡答:頷聯寫云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現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么?(現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生前的緊張氣氛。)
⑶簡答:頸聯兩句寫了作為何朝何代國都的咸陽的何種景象?
描寫作為秦漢兩代故都的咸陽,如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蟲鳥凄鳴的蕭條景象。
⑷簡答:尾聯“行人”即過客,也包括作者在內,結句抒發了怎樣的感慨?
我聞咸陽古城久矣,今日東來,所見唯“西風吹渭水”令人產生歷史變遷無恨的感慨。
夏 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藉為民,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時。
8
1、有人說這首詩題為“夏意”,全詩“無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點明時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僅扣住詩題,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境的____的氣氛。優美的意境,讀之仿佛微風拂面。
2、你認為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根據你的理解結合原詩,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也是考查對詩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認識
1、第二句與第三句中“扣”住詩題“夏意”的應當是“石榴開遍”和“樹陰滿地”(一定要寫進“開遍”和“滿地”,因為這兩個詞才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境的氣氛”,單寫進“石榴”、“樹陰”不能給全分。什么氣氛?“石榴開遍”,明麗、清新;“樹陰滿地”,幽靜;故填“清幽”最為妥貼。
2、要把握準詩人的心境,必須體察作者筆下物境的特點,前文已作了分析,還要結合“注”了解詩作的背景:“削籍為民”、“隱居不仕”。據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寵辱偕志,忘懷得失,也可以答反襯出內心的痛苦,但必須結合對原詩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這首詩取題“夏意”,展現的是清幽之境,表現的是內心壓抑著痛苦的閑適寧靜。(2分)“別院”、“深深”、“清”,詩一開始即構成清幽涼爽的氣氛,繼之以“石榴開遍”“樹陰滿地”“流鶯”時一聲“渲梁”,無不給人清涼寧謐之感。削籍隱居的詩人內心當是痛苦的,但詩人沒有牢騷,對得失榮辱顯得很淡泊,但沒有牢騷又不等于沒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襯著詩人內心壓抑著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讀者細細揣度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