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范答題技巧點撥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陜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想到“何不歸去”。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系在一起。那么,詩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聯系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詩人于是發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鷓鴣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手法。
下面,側重談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句 李 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