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二)
紹圣初,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納之。
崇寧元年,撫定鄯、廓州。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將獨謂:“兵機不可失,愿從之。”未幾,捷書至。將以復河、湟,功轉特進。
御史中丞朱諤取將舊謝章表,析文句以為謗,遂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資政殿學士,知潁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謚曰文定。
(選自《宋史?許將列傳》)
注釋: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間右相。②秩滿:官吏任期屆滿。③試館:古代科舉考試時應試人居住的場所。④流內銓:官職。專管考試選人、判決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節(jié)。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為相,廢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為宰相,稱司馬光等人為“元祐奸黨”。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皆神宗特命,舉朝榮之 榮:贊譽
b.及肄射,將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為盜者系獄 籍:登記
d.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 難:危難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許將為官才能的一組是(3分)
①君辭氣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③是絕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⑤將雖弗禁,其俗自息⑥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許將在昭慶軍判官一職任期滿后,朝廷準備讓他任試館職,但許將卻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讀書。后來神宗非常賞識他,在三天內把他擢拔數級,
b.契丹大舉進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讓代州。而當年應該出使遼國的官員由于懼怕不敢前往,于是許將主動請纓,毅然出使遼國,并圓滿完成任務。
c.許將在鄆州任職時,反對讓為盜者皆盡入獄,并將他們全部釋放。此后,民無人犯法,就連喜歡聚眾謗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議朝政。
d.御史中丞朱諤用許將過去章表中一些語句,據此誣許將誹謗朝政。徽宗將許將貶為河南知府,朱諤又進讒言,許將又被免除資政殿大學士,任穎昌知府。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⑴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3分)
⑵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3分)
⑶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3分)
專項訓練(一)
(一)
1.c 委:積蓄,累積。
2.a a項,都是介詞,“因為”。b項,前者連詞、表順承,“就,便”;后者連詞,表轉折,“反而”。c項,前者目的連詞,“來”;后者介詞,“因為”。d項,前者代詞,“洛陽”,后者動詞,“往,到”。
3.b ①是講商衡有才能,②是講郕國夫人,③④是講商衡直言敢諫,⑤從側面講商衡有才能,⑥是講商衡寧死不投降。
4.d 文中是說縣里人為商衡建造生祠,沒有說在商衡死后“建立祠廟紀念他”。
參考譯文: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被任命為鄜州洛郊縣主薄。因為清廉有才干而調任郿縣縣令。不久被征召做了威戎縣令。興定三年,年成不好,發(fā)生饑荒,百姓無處買糧食,商衡向行省請示,得以開倉賑濟,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后來因為地震,城墻坍塌,夏人乘機侵犯,商衡率領少數民族軍隊和地方豪強守衛(wèi)城池抗擊敵人,保住了城池使之沒有禍患。(商衡)任職期滿,縣里人為他建造了生祠。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原武縣令。不久,調入朝中擔任尚書省令史,兩個月后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