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23
今義:憐憫,同情。
《諫太宗十思疏》
⑴必固其根本 古義:樹根。
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⑵縱情以傲物 古義:放縱感情,含貶義。
今義:盡情。
⑶三驅以為度 古義:把……當作。
今義:認為。
⑷思虛心以納下 古義:使心虛。
今義:不自以為是,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
⑸何必勞神苦思 古義:為什么一定。
今義:用于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種樹郭橐駝傳》
⑴不抑耗其實而已 古義:它的果實。
今義: 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三)一詞多義
《師說》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動詞)
作七十列傳(傳記,一種文體,名詞)
傳 舍相如廣成傳舍(驛站,客舍,名詞)
遽傳不用(驛車,傳達命令的馬車,名詞)
傳令里中者以羽(傳送,傳遞,動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達,傳授,動詞)
吾師道也(效法,學習,動詞)
師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名詞)
齊師伐我(軍隊,名詞)
師曠鼓琴(樂官,樂師,名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道 于是廢先王之道(思想、學說)
有碑仆道(道路)
何可勝道也哉(說)
術業有專攻(研究)
攻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攻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雕琢)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在句中,舒緩語氣,譯為“啊”或不譯)
也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陳述句句末,“啊”)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表反問,“呢”)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就,表條件)
則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卻,表轉折)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是,表判斷)
而恥學于師(向)
不拘于時(被)
于 師不必賢于弟子(比)
其皆出于此乎(在)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相當于“于”,引進比較對象,譯為“比”,介詞)
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用于句末,表示反詰語氣,語氣詞)
叫囂乎東北,隳突乎南北(介詞,在,引出動作的處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表示“用來……的”“……的憑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