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23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阿房宮賦》)
四、文學常識
⑴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⑵“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如:《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⑶杜牧(803—約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屬縣)人。晚唐詩人。藝術上最有特色的是寫景抒情的七絕,詠史詩《過華清宮絕句》、《赤壁》等頗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義深婉,風格飄逸。其《阿房宮賦》也為人稱道且標志著文賦體之形成。有《樊川文集》。
⑷“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趨向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⑸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如西漢晁錯寫給漢文帝的《論貴粟疏》。
⑹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
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郡解縣(今山西永濟縣),世稱“柳河東” “柳柳州”。他和韓愈一起領導古文運動,散文創作立意新穎,章法嚴謹,以雜文、寓言、山水游記等成就最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歌清新峻潔,似淡實濃,自成一家。有《柳河東集》行世。
五、作文素材
1. 互幫互學,方能共同進步。早年孔子就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韓愈當年也批評了“恥學于師”的風氣,提倡“不恥相師”。在今天激烈競爭的年代,有些人暗自發力,以為“留一手”,自己可以脫穎而出,其實封閉自己,只會變成井底之蛙,你虛心求教,必有進步;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促使自己提高。
使用角度:⑴學習才有長進。⑵學會合作。⑶要善于幫助別人。
2.不要看輕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間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長,你就可能在這方面勝過別人。韓愈不是說過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又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