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教案
梧桐:凄涼 凄苦悲傷
古語常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說得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
芭蕉:孤獨憂愁 離情別緒
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寒蟬:悲涼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蟬:高潔
注意寒蟬和蟬表意之差異。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
猿猴:哀傷凄厲
古詩詞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杜鵑鳥(杜宇、布谷、子規)
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另外,杜鵑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也叫子規,常喚起游子思鄉歸家之情。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白居易借杜鵑啼血渲染江洲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洲的哀怨之情。秦觀的詞里,借杜鵑聲,渲染孤館的哀怨之情,傳達出詩人的哀怨思鄉之情。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筆下起句中點明時令,在蕭瑟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借杜鵑表達殷切的思念。“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表現環境之凄涼,“而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比喻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