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教案
文言詞語識記
乃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于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卻,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只,僅僅)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表意外,竟然)
內
1少間,簾內擲一紙出(里面,跟“外”相對)
2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內部,常指國家內部,朝廷內部)
3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內心) 4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5距關毋內諸侯(通“納”,接納) 6內狼于囊(通“納”,放進)
8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交納)
期
1失期,法皆斬(日期,期限)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希望)
3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周(年),月)4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約定,約會)
四、詩歌意象識記
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孤雁:思鄉 思親 孤獨 —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 — 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 — 羈旅傷感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歌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鳴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鷓鴣鳥:旅途艱險 離愁別緒
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傳說鷓鴣飛必向南,絕不北往,鳴聲悲切,似乎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其啼聲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中,鷓鴣的鳴叫,觸動了旅人羈旅的愁懷;;“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湘妃竹已經讓思婦思情滿腸,振翅而飛的鷓鴣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這里它代表著離愁傷感;“宮女如花滿春殿,如今只有鷓鴣飛。”鷓鴣充當著衰敗之景的象征,它的悲啼,預示著傷感和沒落,李白筆下前朝舊事縱然風光,如今卻已成明日黃花,只能透過鷓鴣聲聲抒發那份感傷與凄涼;“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愁”是愁國破家亡,是憂國憂民,“聞鷓鴣”,表示要像鷓鴣“但南不北”那樣投奔南宋,留在南方,決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堅定了自己的報國志向,表達了報國之路的艱難和壯志難酬的悲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