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教案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示例】我沒有~的能力。【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示例】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示例】唐•劉禹钖《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宋•許顗《許彥周詩話》:元禮首議太真、國忠輩,近乎~,宜得此語。
31、【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示例】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33、【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示例】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個人情緒里頭,唉聲嘆氣,~。”【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劉征泰《蘇步青》:據谷超豪等人回憶,凡遇應當參加的討論會,蘇先生向來是風雨無阻,幾十年間~。【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近義詞】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反義詞】虎頭蛇尾、有始無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