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語文復(fù)習(xí)系列教案(19)文學(xué)作品閱讀
4、作者說,“我無意于緬懷什么,也沒有為過往而感傷”,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障眼法,類似于魯迅的“無話可說”。作者回憶了少年時的同學(xué)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時光,并說那種情感值得永遠銘記,但由于后來諸多因素,使少年背景漸行漸遠。然而那“僅僅是一個人偷偷喜歡,偷偷為一個身影心跳,偷偷為一個微笑沉醉”的童年的美好感覺,卻使作者永遠難于釋懷。因此,作者不是無意緬懷,而是深刻地緬懷;不是沒有感傷,而是滿懷感傷,在作者細膩的心靈世界,有一股濃濃的感傷、落寞、失落等心緒在縈繞,揮之不去。(答到大體意思,即可給分6分)
七、(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8分)
雁南飛
胡 同
①春天來了,小燕子乘著南風伴著細雨再一次回到了北方的那個屋檐下。看著它們忙忙碌碌地銜泥壘巢,我忽然想到,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過秋天里的大雁了,那些披著灰色的羽毛,舞著矯健翅膀的身影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隱退了,最后一次聽到大雁的鳴叫是在什么時候?三年前?五年前?還是十年前?每一個季節(jié)都有每一個季節(jié)的天空,但并不是每一個季節(jié)里都有屬于自己的聲音,只有秋天,只有雁過長空時的聲聲嘹亮而最悲涼的鳴叫,才能把一個季節(jié)渲染得如此有聲有色。
②天空中永遠都有吱吱喳喳的麻雀飛過,但我們無法像留住麻雀一樣留住大雁。雁是過客,古稱“賓鴻”、“一雁聲嘶何處歸”、“雁飛高兮遠難尋”、大雁似乎總是南飛,似乎從來就沒有回來過。木蘭從軍,蘇軾牧羊、昭君出塞,文姬離家,清照南徙,從南到北,也要從北到南,追逐著太陽行走,只為著找尋生命不可缺少的快意與溫暖,可到頭來還是留下永遠的漂泊,永遠的哀傷。“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這一唱三嘆,是寫給秋天的,寫給大雁的,也是寫自己的,大雁是一種能承載人類激蕩的心靈的鳥。它早已具備了做人類朋友的資格。可當我們再一次想起朋友的時候,朋友卻已經(jīng)淡出我們的視野。
③沒有了大雁的生活,就顯得有些無味,孩子們依舊捧著課本,讀著詩一樣的句子:“秋天來了,樹葉黃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變成‘人’字,一會兒變成‘一’字。”他們抬起頭問,老師,大雁到哪里去了?老師抬頭,看看城市一角的天空,慢慢說,大雁已經(jīng)成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寫在《詩經(jīng)》里,“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寫在《禮記》里,“季秋之月,鴻雁來賓”;寫在唐詩中,“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寫在宋詞里,“斷鴻聲里,立盡斜陽”;寫在崔鶯鶯長亭送別的元曲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寫在宋江南征方臘的明清小說中,“我想賓鴻避暑寒,離了天山,銜蘆渡關(guān),趁江南地暖,求食稻粱,初春方回。”
④我不知道該怎樣給學(xué)生解釋大雁消失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根本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作文課上,他們描寫秋天,說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遍地都是金黃的小麥,我說這是一個低級錯誤,但更低級的失誤卻在于我:他們面面相覷,竟然不知道錯在何處?在都市中生活,誰還能像春天池塘的鴨子一樣敏感于江水的冷暖,敏感于季節(jié)的變化,空調(diào)可以模糊夏與秋的界限,超市的貨柜上永遠擺放著四季的瓜果,鋼筋水泥的房子不能標記春夏的變換,在一個被以文明的名義遮蓋的封閉的籠子里,我們怎舍得這一處自我陶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