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文化經(jīng)典閱讀題易誤點與對策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報效國家的忠臣,為什么百姓不愿意為國家赴死盡節(jié)。孟子認為這根子上還是君與民、官與民的關(guān)系問題。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達,必須以官員為橋梁,因而問題的癥結(jié),就在于有司與百姓這層關(guān)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讓官員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為他赴難。
c.孟子指出當老百姓災(zāi)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國家明明是倉廩充實,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這種毫不體恤百姓的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要讓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話,那么棄百姓于不顧的官員,才是造成惡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誤點點示】c錯在“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據(jù)下文的“有司莫以告”,它本應(yīng)說成“有關(guān)官員沒有誰把(災(zāi)荒情況)告訴您”。但有些考生卻不作如是觀,因為他們斷章取義,又由“國家倉廩充實”想到這是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所致,再想到官吏的貪欲永不滿足,于是便有“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的浮想,如此脫離上下文瞎想,豈不丟分﹖
。ㄋ模⿵埞诶畲髦抡`
晚于《論語》出現(xiàn)的《孟子》和《莊子》常針對孔子的言行立論,而且孔子、孟子、莊子也常不期然而然地就同一論題各抒己見。因此,在理解觀點時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張冠李戴而致誤。
【例5】(09福州市質(zhì)檢)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徐子曰:“仲尼亟①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晝夜,盈科③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
[注] ①亟:屢次。②混混:水流豐沛浩蕩的樣子。③盈科:水注滿低洼處。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徐子引用孔子贊美水的話,但不知其用意,便請教孟子,想弄清說的是什么道理。
b.在這段對話中,孟子以水喻人。認為水應(yīng)有源,人應(yīng)有本,否則必將枯竭、浮躁。
c.孟子嘆息時間像流水一樣,奔騰不息。一去不復返,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珍愛生命。
d.孟子所說的“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適當?shù)奶摷倜暋?br> 【答案】c
【誤點點示】選段涉及孔孟對“水”的感懷。孟子的感懷是b選項所說的,聯(lián)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ā墩撜Z?子罕》)”這句話可知孔子的“水哉,水哉!”的嘆息應(yīng)是c所說的。(此觀點可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對“子在川上曰……”的譯注。)有些考生因記憶模糊又讀不懂文本而張冠李戴地把孔子的嘆息當成孟子的。
二、簡答題易誤點分析
文化經(jīng)典閱讀中,簡答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分析、概括和評價。其前的選擇題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對于它具有很強的“指路”或“鋪墊”功能?忌痤}應(yīng)充分注意到這種功能并適度地加以“化用”。而很多考生要么無視小視它,毫不或極少借鑒地答題;要么過于依賴它,抄襲而無己見地答題。這是簡答的主要誤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