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文化經典閱讀題易誤點與對策
孟子曰:“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①,必請所與②;問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孟子•離婁》)
[注]①徹:通“撤”,撤除。②與:通“予”,給予。
(1)下列對上面兩個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孔子認為“養”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與“養”犬馬就沒有什么區別了。
b. 在事親方面,曾子和曾元供養父親都有酒肉,但孟子對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說的“是謂能養”的“養”,與孟子說的“養口體”的“養”的內涵相同。
d. 關于如何事親,孔子比較重視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較重視物質上的供養。
(2)如何做到“孝”?請結合上面的選文,談談你的理解。(3分)
答:
【參考答案】
8.⑴d(兩人都重視精神上的事奉)
(2)要做到“孝”,既要懂得“養”父母(“養口體’’),讓父母衣食無憂;更要懂得“敬”父母(“養志”),尊重、滿足父母的意愿。(答對一點得2分)
【參考譯文】
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養活父母和飼養犬馬怎樣去分別呢?”
孟子說:“曾子奉養曾皙,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將要撤除的時候,一定要問剩下的給誰;曾哲如果問還有剩余嗎,一定回答‘有’。曾皙死了,曾元奉養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將要撤除的時候,便不問剩下的給誰了;曾子如果問還有剩余嗎,便說‘沒有了’——要留下預備以后再進用。這叫做口體之養。像曾子那樣,才可以稱為順從親意之養。侍奉父母做到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三、(09泉州質檢二)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6分)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①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手仁義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趙孟:春秋時晉國正卿趙盾,字孟。②愿:羨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細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繡: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繡的衣服。
(1)下列對上面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人們都有希望尊貴的心理,而且每個人自己都有可尊貴的東西,只不過平時沒有想到罷了。
b.別人所給予的尊貴,并不是真正的尊貴。一個人要自尊自貴,關鍵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貴的東西。
c.在孟子看來,厭惡膏粱文繡的生活,安貧樂道,修仁養義,能獲得社會廣泛的贊譽,才是真正可貴的。
d.選段引用《詩經》的話,意在說明擁有仁義道德和好名聲就不用羨慕別人的美味佳肴和繡花衣裳。
(2)下面選段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請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的理解。(3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答:
【參考答案】
8(1)(3分)c(“厭惡”和“安貧”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