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文化經典閱讀題易誤點與對策
二、從選擇支的比較上尋找解題的“突破口”。選擇支的內容常形成互補或對立關系,認真比對又結合文本大意理解,一般能確定答案。
三、讓選擇題的選項導引著簡答題的書寫。通過選項的闡釋,作者的觀點態度一般會被揭示得較為透徹,考生只要順著選項所指引的思路,吃透要求,文從字順地立論闡發,就可較好地簡答。如果題干有別的材料讓考生結合著分析,那么,此時應從同向或異向角度迅速悟出“結合點”,而后緊繞它融合文本理解展開簡答。
四、提早作好應考準備。平時應盡可能通讀考試所規定的文化經典,理解經典大意,感悟歸納諸子思想,特別應敏銳而深入地感知他們就類似問題發表看法時的思想異同。而后輔以適量的練習,及時檢驗讀的效果,不斷總結答題方法及易誤點,使考試做到胸有成竹。
【跟蹤檢測】
一、(09廈門市質檢)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①。,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③。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達⑤。”(《孟子•盡心上》)
[注]①術:方法。②客光:細小的縫隙。③不盈科不行:不流滿坑洼就不會向前流淌。④成章:通曉文理,精熟所學。⑤達:通達。
(1)下列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認為,看過大海的人,就會覺得江、河等難以稱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門下學習的人,就難以被世間的其他言論吸引了。
b.孟子提醒為學之人,要學習大海的波瀾壯闊;不能事無大小,巨細無遺,像日月之光那樣連細小的縫隙都要照到。
c.孟子以流水“不盈科不行”為喻,說明為學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只有學識積累到一疋程度,才能達到更高的水準和境界。
d.孟子認為君子有志于道,要先通曉文理,精熟所學,透徹地體悟圣人思想,才能夠登上頂峰,達到高遠的境界。
(2)從文中來看,孟子通過“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說明了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3分)
答:
【參考答案】
8. (1)b(孟子以觀水和日月之光為喻,指出學習必須具備觀大海、觀日月的眼光,由波瀾可以想見大海之深廣;由縫隙中的光可以想見日、月之本體。)
(2)孔子登上了東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覺得天下變小了。(1分)孟子通過這一事例,說明達到較高的水準和境界,眼界自然就開闊了;(1分)為學之人立志要高遠,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準和境界(1分)。
【參考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臨東山覺得魯國渺小,登臨泰山覺得天下渺小。所以,看過大海的人難以注意一般的水流,在圣人門下游學的人難以注意一般的言論。觀看水有方法,必須觀看它的波瀾。太陽月亮有光輝,光線能透過就一定照得到。水流這種東西,不流滿洼地不再向前;君子所志向的大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達。”
二、(09泉州質檢一 )8.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完成后面題目。(6分)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