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觀,氣勢雄闊。這里詩人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個字中。首句寫落日西沉,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方景;次句寫黃河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見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使畫本資料來自廣祥論壇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而言,詩人身在黃鶴樓,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和意中景融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三、四兩句詩,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尋味。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其次是通過生活中的細節(jié)加以表現(xiàn)。典型的例子是蘇軾的題畫詩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在這里抓住了早春中幾個典型的細節(jié),不加修飾地寫了出來,構(gòu)成了一幅形象生動、意境濃醇的春江畫圖。“春江水暖鴨先知”句再現(xiàn)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鴨,點出了“鴨戲圖”的主景。然而不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過“水暖鴨先知”之語揭示了畫面中無法表達的群鴨的“內(nèi)心世界”,寫出了群鴨敏銳地感覺出春水由寒轉(zhuǎn)暖的知覺,更寫出了群鴨暢于春水、戲于春水、戀于春水的神態(tài),簡直把畫中的群鴨寫活了,寫神了!面畫由此而陡然生氣勃勃,洋溢著春回大地的醉人氣息。
9:悼亡游仙詩
詩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愛的人兒離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壯志得不到實現(xiàn)之際,他們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與心上人相會,或在仙境中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
一、寫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學(xué)史上有兩篇詞堪稱“悼亡詞雙璧”。
其一是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里有一處令人費解,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轉(zhuǎn)瞬十年,過去的美好的情景當然是“自難忘”,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這不是矛盾嗎?實際上這里并不矛盾,因為它真實。蘇妻王弗逝世十年間,蘇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是悲涼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wù)。生活上到了以食榿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即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總記掛在心間呢?不是經(jīng)常懸念,但決不是經(jīng)常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感情潛流,忽如閘門打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這里的“不思量,自難忘”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在蘇軾以前最著名的悼亡詩篇章有潘岳的《悼亡詩》和元稹的《遣悲懷》。蘇軾的這首悼亡詞,表現(xiàn)了夫妻間生死不渝的恩愛之情,千古而下,讀來仍令人黯然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