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考點闡釋講義2
其二是宋人賀鑄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鷓鴣天)寫出了貧賤夫妻患難與共的感情。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首詞的“同來何事不同歸”一問,也問得十分奇怪——賀妻又何嘗愿意先詞人而去呢?這實際上是文學往往講“情”而不講“理”的,極“無理”之辭,正是極“有情”之語 。作者撕肝裂肺的悲愴,已全然包含在淚盡而繼之以血的一聲呼天搶地之中了。
詞的結拍最為后人所稱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細節,活脫脫地寫出了亡妻的賢慧與勤勞,寫出了伉儷之愛的溫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無怪乎詞人當此雨叩窗欞,一燈如豆,空床輾轉之際,最最不能忘懷的就是妻子“挑燈夜補衣”的純樸形象。全詞至此戛然而止,就把這哀惋凄絕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萬讀者的心扉,鐵石人也不容不潸然淚下了。
二、游仙形式的詞多為表現在現實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借夢來抒發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氣。
下面這首李清照的《漁家傲》,一反其清麗婉轉、幽怨凄惻之婉約風格: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詞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關鍵。“我報路長嗟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它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屢遭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然而在封建社會里,女子聰明才智往往被扼殺,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她的一生只能用寫詩詞來表現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謾有驚人句”。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的《離騷》、莊子的《逍遙游》以至神話傳說譜入宮商,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宏、格調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義色彩和豪放派的特色。
10:羈旅行役詩
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鑒賞羈旅行役詩,要注意分析以下幾種狀況:
1、作者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館:旅舍。
詞作上片前三句是對春景的描繪,后兩句轉入對離愁的敘寫。其意思是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這個比喻,妙在即景設喻,觸景生情,亦賦亦比亦興,是眼中所見與心中所感的悠然神會。從這一點來說,他比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顯得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