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文言文分析綜合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注]樂正,樂官之長。夔,人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進:進用
c.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節:關鍵 d.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聞而審,則為福矣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b.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聞而傳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3).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①夫傳言不可以不察。 ②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③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④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⑤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緣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通過齊桓公、楚莊王、吳王、智伯的故事,說明對別人的話要仔細分析,認真核查。
b.第三段與夔、丁氏、子夏有關的文字,說明不結合語言環境,不推究事理,就會造成誤解、誤傳。
c.本文分別以生活事例、歷史事實和寓言故事作為論據,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d.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5).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譯文:
②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譯文:
③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譯文:
【能力訓練三•綜合】
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唐)柳宗元
得楊八①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③,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④,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