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3
破
送去主義(媚外)
拿來主義
破——三種錯誤態度
立——拿來主義
立——拿來
第七課時《拿來主義》(下)
教學目標:
1.了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方法,領會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來論證論點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難點:
弄清楚什么是“拿來主義”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注音: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二、重點語段品讀
第一部分
『品味』 (1)第1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1934年6月4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仲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2)第l段中,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的?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傖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憎惡和鄙視。
『體會』 作者把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與第一段中的“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我們在‘‘送去”的同時,更要善于勇于“拿來”,從而開啟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