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必修一
(邏輯順序) 寫作緣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喚醒麻木庸人
悼念劉和珍君 愛
控訴反動政府 恨 追述生平事跡
記念主體 概括慘遭殺害(時間順序)
(3、4、5)詳寫遇難經過
教訓意義 勸戒徒手請愿 否定
(6、7) 激勵奮然前行 肯定(邏輯順序)
3、內容分析:
⑴ 文章寫于事件發生同年4月1日,一般來說記敘同年發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僅僅說“今年”即可,但是在這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以“中華民國”來紀年,這是憤慨的揭露和諷刺。“三·一八”發生說,魯迅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他當即在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樣大書“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對“中華民國”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說:“我覺得仿佛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在作者看來,所謂“中華民國”早已經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政府總統,完全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開篇寫“中華民國”具有諷刺意味,我們不難從這莊重嚴肅的文筆中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劉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明確:文章沒有詳細介紹劉的事跡,只是記敘了幾次印象。
① “然而在這樣……就有她”。“然而”強調了她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很大的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她的勇氣。生活雖艱,預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② “能夠不為……反抗……”。不屈勢力,反抗校長,富于斗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