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的筆法
8.取類歸納
取類歸納,指對生活中的一些類似現象加以歸納,提煉出令人深 思的觀點。它可以概括許多人的共同點,論述他們的精神風貌;也可 以歸納許多事實,闡明其客觀規律。這種寫法顯得渾厚有力。
《剽竊術種種》(章明)指出,剽竊之風古巳有之,手法千變萬 化,可概括為五種:一日“明竊”。憑借權勢公開剽竊。乾隆皇帝御 制詩達十萬余首,開創古今中外詩人著作最高記錄,但據《嘯亭雜 錄》、《清野史》披露,大多數是初無定稿,圣上口述,詞臣筆錄。現 實生活中的某領導硬要在某著述上署名,某導演硬要在片頭上充當編 劇之類。二日“暗竊”。于不知不覺之中行囊括劫奪之術。三日“雅 竊”。在文章中大段大段地照抄別人的著作。四日“巧竊”。將別人已 經發表的作品拿來加工制作一番,取其神髓,棄其外形,重施脂粉, 儼然新作。五日“笨竊”。照抄原作,換上己名,欺蒙編輯,以求一 逞。作者認為,-切剽竊術都是不保險的。奉勸人們寫文章要老老實 實。《漫談金口玉牙》(章明)講到唐代的“封駁”制(“封駁”,即皇 帝作的決定或寫成的詔書,如宰相或門下省認為不妥,可寫不同意 見,并把沼書封上交給皇帝)。文章例舉: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處理縣 尉李萬玉一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休表示異議;文宗開成三年關于 處理郭承嘏一案,給事中盧載退還詔書;宣宗初年,李藩升為給事 中,看到宣宗敕書不妥,就在敕書尾上批“卻之”(表示拒絕)。作者 列舉這些史料說明,唐代的某些帝王還允許別人持不同意見,盡管有 “封駁”之權的只能是大官僚。
9.寓莊于諧
寓莊于諧,指莊重的主題通過某種詼諧幽默的表達形式反映出 來,可以是欲抑故揚,反話正說,可以是巧用雙關,故意夸張,讀后 令人感到啼笑皆非,領略一種觀點或一種道理。《和尚動得,我動不 得?》(謝云)緊緊扣住阿q說過的一句話來做文章,剖析現實生活中 某呰人的心態。阿q摩小尼姑頭皮,小尼姑不讓他動手動腳,阿q 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這句話化非為是、變無理為有理,既有 助q己鼓起“動”的勇氣,又可以充當抵御責難的擋箭牌,活脫地勾 出了某些人的一種心態和處事原則。文章認為,有些人亂拿公物,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施用范圍越來越廣。別人大吃大喝,我至少
小吃小喝;你多占三間房,我也來多占三間。占了公家便宜,心安理 得。作者指出,“和尚動得,我動不得?”是一種泯滅良知的麻醉劑, 一種自我欺騙的借口,一種向邪惡看齊的哲學。這種心理或處事原 則,如果在社會上彌漫開來,不但扶正祛邪難以實現,而且會形成一 種破壞力量。當年雷峰塔倒掉,今天某些廠礦設備遭到哄搶,某些森 林被濫砍亂伐,不過是小焉者。其大焉者是是非觀念的淡漠以至混 渚,人們靈魂受到污染。這篇雜文富有風趣,令人哭笑不得,但觀點 是莊重嚴肅的。《“關系學”學院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李健強)用 反語、諧音、夸張等寫作方法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不正之風。它 的“招生對象”是:“1.為上司抬轎大步流星行走百里而腿能不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