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2
紅歌之所以讓人感動,首先是“歌紅”。
紅色歌曲傳遞了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對歷史的緬懷,對英雄的崇敬和對真、善、美的褒揚。
其次是“會紅”。
紅歌會以群眾娛樂的節目形式吸引著大眾,把比賽變成了參與的快樂歌唱形式,從而喚起了百姓的熱情,吸引了大眾的參與。
紅歌會總導演廖蘇斌說,紅歌會的成功,讓我們有眾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紅歌也這樣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紅歌讓這么多人感動……最讓人意料不到的是,紅歌會的“粉絲”當中,竟有這么多的年輕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學的張蕤同學今年高考以699分的總成績獲得全省理科第一名。為了表達自己對紅歌的熱愛,他報名參加了今年的紅歌會。他說:“井岡山養育了我,紅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雖然我唱得不好,但我愛紅歌,紅歌精神會讓我受益一生。”
一些業內人士在談到“紅歌現象”時認為,紅歌會借鑒了當前頗受關注的“選秀”模式,但在內容上卻避免了膚淺和低俗,轉而引領積極向上、振奮自強的主旋律。紅歌會顛覆了以往人們對紅歌的認識,在重唱經典歌曲的同時,節目組創人員從舞臺的布景、樂隊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電視的表現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現代元素,使得紅歌由“過時”成為時尚,以一種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形式出現,用一種創新的方式帶給人感動。
隨著紅歌與紅歌會日漸紅火,昔日的紅歌精神再一次被點燃。
“物質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支撐民族氣節與風骨的紅色精神似乎在一點點流失。”網民在網上對紅歌會的評價,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當前熒屏上的某些缺失。
在全社會呼喚紅色精神的回歸之際,紅歌會收獲的感動,無疑為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標桿。(新華社南昌XX年10月28日電,有刪節)
24.文章開頭一段屬于新聞文體中的導語部分,請結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25.文章用較多的文字介紹了人們參加紅歌會的盛況,作者為什么這樣寫?(4分)
26.“紅歌會”彰顯了怎樣的時代精神?表達了人們怎樣的期望?(6分)
27.結合文章內容談談,紅歌會的成功舉辦給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以怎樣的啟示。(4分)
(九)永恒的托爾斯泰
曾經讓我激動的小說可真不少,其中當然有托爾斯泰的《復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來,我怎么就那么強烈地喜歡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競有那么豐腴的蘊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數他最有魅力。還有福克納、魯爾弗、川端康成、博爾赫斯……托爾斯泰怎么競顯得模糊了?曾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來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現在又終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細想想,大師是誰,海明威還是福克納?川端還是谷崎潤一郎?心里忽然明白過來,真正的大師應該是托爾斯泰,那個長著大胡子身穿布衣經常和農民一起耙草的偉大的托爾斯泰。
現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馬爾克斯,怎么著都覺得散碎了點,思想讓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賞的往往只是語言、細節和敘述手法。如果說文學僅僅是對人生或社會的展示,那怎么能讓人心悅誠服?畢竟,文學不只是展示。僅此一點,海明威怎么能和托爾斯泰比?有人說,托爾斯泰是一面“鏡子”,托爾斯泰怎么能僅僅被說成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