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2
開平碉樓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碉樓最多的時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散落在3060個村落中。
“開平碉樓與村落”中遺首席專家、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說,19世紀末,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排華政策迫使當地華僑紛紛回鄉買地建屋,在⒛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設的高峰期。由于開平僑眷、歸僑生活比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這一帶作案,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防衛功能顯著的碉樓應運而生,開平碉樓因此成為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特殊建筑。XX年6月,國家正式公布將開平碉樓列為全國重`支文物保護單位。
“西裝”與“唐裝”的完美結合
開平碉樓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時期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建筑成就,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等都融入其中。記者在碉樓里看到,在一些古希臘風格的柱廊、古羅馬風格的券拱上,裝飾了龍、鳳凰、麒麟等吉祥圖案,浪漫的歐式彩色玻璃門窗上,有著中式的門神,不同的角落里既有精羨的歐式花卉,也有中國民間的喜鵲報喜和春蘭秋菊,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專家將開平碉樓譽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館” “令人震撼的建筑藝術長廊”。
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說,從形式上來看,碉樓是一種中西建筑的完美結合體,上面是西裝,下面是唐裝。當年社會不穩定,為了防匪患、防洪災,開平碉樓將居住的功能、防御的功能和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包含了進去,形成了一種中西合壁的融合體。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設計研究所所長程建軍認為,開平碉樓是中國鄉村移植外國建筑藝術的集中展示。開平碉樓建筑匯集了西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筑藝術,洋式建筑與開平鄉村生活結合,它們由樓主和當地工匠自行設計和修建,不像學院派那樣地道、規范,然而,正是它的“不土不洋”,成就了開平碉樓的獨特價值——富有中國鄉土氣息和鄉村風味的洋式建筑。
華僑文化的歷史遺存
開平碉樓除了亦中亦西的建筑風格外,在室內陳設上,也有很明顯的中西合璧的痕跡。開平自力村保存最完好、陳設最豪華的碉樓——銘石樓,首層正中懸掛著樓主方潤文與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頂層供奉著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內除了擺設精美的嶺南家具外,還有很多“舶來品”,如德國的落地鐘、留聲機,美國式座鐘,法國香水、縫紉機等。
程建軍所長說,開平1833座碉樓融合了不同國家的建筑元素,風格各異、錯落有致,從它們的材料、功能、結構上,可以看出當時華僑受西方個性張揚、觀念自由的影響很深,當年開平的農民主動地把當時西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帶回家鄉,最后產生了碉樓這種遺產,成為當時華僑文化的結晶。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傳統文化接受外來文化大多帶有被動的色彩,像香港、澳門等地保留下來的近代建筑,是一種典型的殖民地文化,而開平的碉樓群,則是中國鄉村民眾主動接受西方文明的產物,充分體現了他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
“開平碉樓與村落的背后,蘊涵著豐富的華僑歷史信息,記載著近代社會轉型中本地華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其居住國、家鄉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貢獻。”張國雄教授說。開平碉樓與村落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在遙遠東方的歷史遺存。19世紀后期,羨、加兩國西部的金礦開采,鐵路建設等都是它們國家發展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們的華僑參與了這些重大事件,見證了美國、加拿大國家強大、社會進步的歷史。這段歷史,在遙遠的中國鄉村奇跡般地完整保存下來,這在世界歷史領域都是罕見而彌足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