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2
(十一)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費時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煙宣稱要“革掉金庸武俠的命”;18歲的桂石被冠以“作家”頭銜后說,“‘80后’的我們并不是離經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雜志采訪,對“80后作家”提出嚴厲批評……
日前,有關“80后作家”的話題再次泛起。 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們的固定讀者群——中學生中間,但近年來,他們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不管是被批評,還是被追捧,都在引起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寫作,也已超出了單純的文學事件,而形成了一個文化現象。
“80后作家”生活在網絡信息時代,他們作品的傳播機制與“70后作家”不同。“70后作家”的發表主要還是通過文學期刊,得到一定認可后,再出版成書,進入市場。而“80后作家”作品很少通過文學期刊與讀者見面,他們要么通過網絡發表作品,要么直接出書面對市場。他們與市場的關系更加直接,互動良好。
相對于“70后”以及此前的作家,“80后作家”擁有較為固定的讀者群——中學生。中學生是目前文化市場獨特的消費群體,他們人數眾多,“80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擁有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從一開始就直接面對讀者、面對市場,使“80后作家”對商業有著天然的敏銳嗅覺。
“80后作家”普遍重視讀者和市場對他們作品的反應。他們中的不少人認為,讀者的回應和市場的成績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持續下去的動力和保障。但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轉而為市場寫作的同時,另一部分人也在努力強調自己在文學上的堅持。
享有不俗的市場影響力,使“80后作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但他們在文學上的成績,則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消費時代的市場影響力,不等同于文學成就。“80后作家”的創作并未走出“成長”和“青春”的文學書寫譜系。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的創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閱讀和社會經歷基礎上的,而在這兩點上的欠缺,恰恰會對這些年輕作家的創作形成制約。
但不可否認,“80后作家”也確實為中國文學帶來了一些新因素。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解說青春期焦慮;另一類就是奇幻小說。張頤武認為,“奇幻小說中所表現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貴的。奇幻文學的存在和發展,恰恰是既往的中國文學中最欠缺的,因此這也可以看作是‘80后’寫作為中國文學帶來的一股新風。”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和文化都是滯重的,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開始變得輕靈,這為奇幻文學提供了空間。
“80后作家”張悅然認為,“對于前輩作家來講,現實是沉重的山”,而“80后”眼前沒有山了,于是他們更喜歡“往遠處看,往玄處看。”同時她認為,奇幻小說的創作還有一個原因,“也許我們的物質生活比較充裕,現實對我們的刺激不那么激烈,遠方讓我們更敏感,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