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東阿 》教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簡介《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了解情節:
春秋時期,齊國名臣晏子受命治理東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實地調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親自指揮修筑道路,開墾荒地,維護社會治安,凈化民俗民風,懲治懶人惡人,處事不卑不亢……。經過三年的精心治理,東阿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百姓樂業,一派興旺景象。而此時,許多“佞人”四處告狀,訴晏子治理不力,沒有政績,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齊景公召見說:“我以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東阿,可你越治越亂,實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職務。”晏子沒有強辯,而是請求齊景公再給他一次機會。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懲治懶人惡人,決獄斷案,袒護豪強,甚至營私舞弊、欺上瞞下,但贊譽之聲卻傳遍了全國,齊景公亦欲獎賞他。最終,晏子以自身的行為,告誡齊景公“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則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忠誠、賢能,不能憑個人好惡,道聽途說,而應客觀公正、準確評價,才能慧眼識才、知人善任。
三、 通讀課文,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及解釋:
a、景公召而數之曰。 數:責備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責怪
c、倉庫少內。 內:交納
d、便事左右。便:能言善變。
e、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死:為動用法。f、屬托不行,貨賂不至。屬:同“囑”
g、并曾賦斂。曾:同“增”。
h、寡人無復與焉。與:參與,干預。
四、 結合課后練習四,辨析“而”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
1、結構:晏子治東阿三年——召而數之——請改道易行——迎而賀之——晏子論道——景公席而謝之
宴子治東阿
前:民無饑者――好,被責備
后:饑者過半――差,受恭賀
人物形象:智慧多謀,能言善辯。
七、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