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3
漢代凡是重要的文獻、官書,打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簡書寫。《春秋》屬于“經”,簡長二尺四寸;《孝經》據說是漢人所著,低了一等,簡長短來一半;解經的文字,如《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則用六寸的簡來書寫。即使是書寫在絹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兩種,用整幅或半幅的絹帛橫放直寫。可見,當時書籍雖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寫也必須遵從社會規定的模式。
與社會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書比較起來,《論語》只是個“袖珍本”,才八寸。《論語》雖然記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當初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時間長,要記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簡,也是為了記錄簡捷,攜帶方便。作為官吏發表的文字和“經”,簡長二尺四寸,與現代人所用書桌的寬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沒有桌子,寬達二尺四寸的書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則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臥,甚至箕距也可以看,雖然其莊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現代的話說,也更“人性化”了,與讀者更接近了。
從作用上看,《論語》既是小學教科書,又可以終生涵詠。漢代最初級的讀物《倉頡篇》《急救篇》等都是識字課本。以《急救篇》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內容也涉及社會生活諸方面。這些書編寫目的比較簡單,就是識字。《論語》就不同了,《論語》的文字基本上時當時的口語,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為常理常情,兒童易于理解,那些較深奧的也可以再以后的歲月中慢慢體會;《論語》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唐代詩人杜甫有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學商旅。”這是嘲笑夔州人好經商,沒有讀書的習慣。現今則把讀《論語》看作學問,這也可算是學術變遷,世風推移的反映了。
(摘編自王學泰《經典是這樣鑄成的——<論語>編輯.流傳小史)
5.下列關于“經”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所謂“經”是指古代經典,其實“經最初只是指紡織上的經線,經線是無所謂莊重不莊重的”。
b.在紡織時,“經”是“緯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視的文獻被命名為“經”也是同樣的道理。
c.清代今文經學派認為古代經典被命名為“經”,這跟孔子親定有關,而跟“經緯”之“經”沒有關系。
d.古文經學派認為《詩》《書》《禮》《樂》等都是周代官書,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簡書寫,所以稱作“經”。
答案 c
解析 c項信息源在第一段:“‘經’字的本義只是指紡織上的一條條豎線,而橫線則叫‘緯’。沒有‘經’,‘緯’就無所依托,因此在漢代被命名為‘經’的應該是朝廷最重視的文獻。”“清代今文經學派認為只有孔子親手所定之書才能稱作‘經’。”這樣說來,清代今文經學派還是承認“經”跟“經緯”這“經”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