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3
7.下列從創造的想象角度對王昌齡《長信怨》一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中“奉帚”、“金殿”、“玉顏”、“寒鴉”、“日影”、“團扇”、“徘徊”等,在獨立時都不是創造的想象,可見《長信怨》的創作不一定用創造的想象。
b.“怨”,是一個抽象的字,而王昌齡的“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卻運用創造的想象畫出一個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從而完成了一次藝術創造。
c.詩中“團扇”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筆下起于類似聯想,而王昌齡詩中則起于接近聯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時可以有不同的類型。
d.班婕妤沒有將君恩的中斷與失寵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團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這也是一種創造的想象。
答案 a
解析 有效信息在文章第四段:“王昌齡的《長信怨》精彩全在后兩句,這后兩句就是用創造的想象做成的。”據此可判斷該項前后矛盾。
8.根據本文信息,下列古詩詞中不屬于“擬人”的一項是 ( )
a.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b.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c.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 c
解析 按本文第九段“物變成人通常叫做‘擬人’”的說法,可以判斷:a項“潛”;b喜愛那個“厭言”;d項“ 愁”均為擬人。
XX年高考題
一、(08全國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在明王朝統治中國的276年間,白銀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貨幣化過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銀交易,到了明朝后期,白銀則已經通行于全社會。迄今為止,對于這一貨幣化過程,中外學術界無不以《明史》正統初年明英宗“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的詔令為根據,以為是朝廷推行的結果。實際上,明代白銀的貨幣化是自民間開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漸為官方認可、自上而下地展開的。隨著白銀成為合法貨幣,白銀迅速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市場前所未有地活躍起來。到了嘉靖年間,整個中國對白銀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標志著這一貨幣化過程基本完成。
此時,一方面明朝國家財政白銀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從皇族到平民都有對于白銀的大量需求,在國內白銀開采和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人們開始將尋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國外來白銀最早的源頭是日本,雖然日本開采的金銀在16世紀中葉以前就有出口的記載,但那時日本向中國輸出的主要是刀劍、扇子、屏風和硫磺等。情況的轉變是從16世紀40年代開始的,當時,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浙江的船只不斷到達日本九州,它們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銀。也正是這一時期,日本銀礦的開發得到迅速的發展,16世紀后半葉日本的輸出品中,白銀獨占重要地位,而對中國絲與絲織品的巨大需求,則構成了銀產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當西方走向世界尋求財富時,最早尋找的是黃金,但也是從16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在美洲轉而開采白銀且產量激增。當時,到達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幾乎立刻了解到中國商品對于他們的意義,立即開始了與中國海商的貿易。美洲白銀不僅從馬尼拉流向中國,帶動了整個東南亞貿易,也從歐洲運至印度,再流入中國,以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水銀、麝香、朱砂等。從1540年到1640年這一百年間,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美洲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國,葡萄牙學者戈迪尼奧因此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