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二課時)
阿q的悲劇發生在辛亥革命時期的未莊,這是一個偏僻的鄉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條能航行大烏篷船的河與城里相通,所以人們很少進城。代表傳統封建勢力的“土地主”趙太爺和曾經到東洋留過學的“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統治著這里的一切。生活在未莊的貧苦農民不僅受著他們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辱,面對這不平的現實,不少的人都習以為常,安于命運,麻木順從了,甚至有的還互相欺侮、爭斗,在屈辱中求生。這便是未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這就使未莊的變遷和阿q的遭遇同時還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以一種概括的方式表現出辛亥革命的實際情形。這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價值所在,但由于在當時的文壇上,還沒有人能以這樣透徹的筆力描繪出辛亥革命的嚴酷真實,因此,《阿q正傳》的這一部分也就還是具有了相當重要的價值。作者再現了未莊的這種階級關系和社會生活,典型地概括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村社會的特點。
(六)利用夸張、象征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既然魯迅要借用一個人物來表現許許多多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態,就勢必得運用夸張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許多遠非他個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負,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現他身上的那種具有極大概括性的心理特點。這在小說對阿q那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的刻畫當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無論是“兒子打老子”,還是自己打自己嘴巴,這樣的行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實,顯然是經過了作者夸張的處理的。倘說它們真實地表現了中國人的精神病態,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義上,而不是就這細節本身來說的。再譬如假洋鬼子這個人物,他的言行也明顯是用了漫畫化的筆法描繪出來的,因為魯迅也同時是把他當作一個象征,要用他來暴露當時的許多投機的革命黨。可以說,象征意味越是濃厚的人物和情節,小說在描寫的時候,就越是頻繁地使用夸張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這樣,小d和阿q的那一場“龍虎斗”也是如此。在以前和此后的許多作品中,魯迅都是用寫實的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可在《阿q正傳》中,他卻大量使用了這種大幅度的夸張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莊當作愚昧的中國人和封建農村的象征來描寫的。
三、探究質疑
師:“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你如何理解?(學生討論發言)
這是一個被踐踏、被扭曲了的靈魂的自白。“投降革命黨”一語刻畫了阿q這個“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準確地寫出了阿q心理結構的深層。即對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認識,深刻揭示了深受封建文化積淀所窒息的國民靈魂和沉重的精神創傷。表現了魯迅要改造國民精神的偉大思想。阿q是貧苦農民出身,應是革命的主力軍中的一員,參加革命對他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他意識不到,反而自認為是革命的敵對勢力,他“有一種不知從那里來的意見,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既然一貫就站在革命的對立陣營里,如今要去革命,那就自然是稱為“投降”了。阿q的這種想法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和毒害。并且把它變“合于圣經賢傳”的思想。“有一種不知從那里來的意見”一語是魯迅含蓄而幽默地道出這種思想產生的根源。
師:朗讀最后兩段。提問:未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議論、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