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二課時)
小結:未莊經歷了不安、騷動之后又一切恢復了太平,不過更“漆黑”了。
阿q革命徹底失敗了,末一段作者以大段的心理描寫寫出了阿q對失敗原因的檢討:“假洋鬼子不準我造反”。怎么辦?阿q又記起了他惟一的法寶——精神勝利,“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要告一狀”,把假洋鬼子“抓進縣里去殺頭”,結果自己卻被槍斃了,多么令人辛酸的幽默!
師:請一學生朗讀從“阿q近來用度窘”至“得得,……”。(整節要讀出阿q的“神韻”;唱詞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態體現出來,就像趙本山某些小品的臺詞那樣)
討論:這一段文字怎樣描寫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首先,寫他的自我感覺,“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其次,寫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這兩點是寫阿q的心理活動。第三,寫了他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得意地唱紹興戲《龍虎斗》的行動。第四,進而寫他的狂言亂語:“我手執鋼鞭將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這些心理、行為和語言描寫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個性特征。那兩句話還暗示了阿q對革命目的糊涂的認識,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筆。
師:我們不難發現,魯迅在本文的環境塑造的方法上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用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細節來反映特定的環境。同學們可以試找出其中的有關描述。如:通過那只“大烏篷船”來到未莊之后的“衣箱寄存”“信件往來”“辮子的盤法”等細節描寫,傳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的落后、閉塞等特點,巧妙地勾畫了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和典型環境。
師:解讀“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于趁勢改為跪下了。”
這句話表面上看是阿q典型個性展示的典型動作,實際上這個動作的后面是封建思想和現實環境逼迫下的“身不由己”。又如“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他在公堂上畫圓圈的細節令人心酸,表明:阿q依然是阿q,辛亥革命沒有使他在精神上獲得新生。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1~5題。
①記得祥林嫂曾執著地問過,人,到底是有沒有“魂”的?當時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兒,竟也詢問起“魂”來,可見這東西的確是重要得很!
②人,其實是有魂的。如果一個人失了魂,那么,便只剩下一具空殼,活起來是很沒勁、很無聊的。而“魂”這東西,又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有時失了魂,卻還(甲)。
③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說白了,就是人的某種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這是岳大元帥的魂;“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這是共產黨人夏明翰的魂;還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則是雷鋒的魂……正是這些魂凝聚成了我們的民族的魂,才使我們的民族涉過滾滾的歷史長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他們雖然都死了,可他們的魂依然活著,成為我們的脊梁。
④不僅僅是人死了才能有魂;活著的人,也是有魂的。英雄徐洪剛那不畏強暴,見義勇為,瀝血追歹徒的精神,便是他的魂;青年志愿者們熱心為社會服務,奉獻社會的一片愛心,這,也是他們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