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a.要東方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靜與慷慨”,對自己的歷史文化不挑剔,這看似困難,實則容易。
b.西方對中國的話語方式的逐漸改變,使中國人不再有“自認劣等的意識”,并能夠更客觀地對待自己。
c.中國的綜合國力提升了,西方開始選擇性地說中國好話,比如《時代》雜志對中國的肯定,這說明弱者現實權力發生改變必然會向話語權方向滲透。
d.西方的“東方主義”說法流傳長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還需要很長時間。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12分)
何為國學
方克立
何為國學?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從上個世紀起就爭論不休。有的學者認為,國學這個概念太籠統、太模糊,從“科學”的意義上說本不可用(“學無分中西”),作為一個時代約定俗成的概念又邊界不清,因此建議不用或“緩行”。然而,事實上這個概念已廣泛流行,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與其建議不用或“緩行”,不如在約定俗成的意義上爭取對其內涵和外延達成基本的共識。在我看來,學界目前所講的“國學”,就其指稱對象和時空范圍來說,多數學者實際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稱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這就是狹義的國學概念。廣義的國學是“一國所有之學”,還包括西學和馬克思主義傳入后的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與海外“中國學”或“漢學”研究的對象、范圍大體相同。
將國學界定為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其實也是一個相當籠統、內涵十分豐富復雜的概念,略同于“古學”、“舊學”或“國故學”,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之總和、總稱。我們通常說的國學,是指近代分科之學形成之前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傳統的義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或者如馬一浮先生所言“六藝統四部”,“國學者六藝之學也”。中國古代的學問是“通人之學”,主張天地人貫通、文史哲貫通、儒釋道貫通、真善美貫通、道學政貫通……而以成人之道為中心。“通”是以類分為前提的,中國傳統學術分類集中體現在圖書典籍分類中。《漢書•藝文志》將中國古代的書籍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類,《隋書•經籍志》形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雛形,以后不斷調整、完善,至清代編定《四庫全書總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國傳統學問的知識系統。
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國學是一座山,我等不過是蚍蜉而已。不僅國學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類都是一座山。就其內容之宏博而言,事實確實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來說,《四庫全書總目》又分為十四類,其中每一類都內涵豐富,比如“醫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收錄歷代中醫古籍13000余種,說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張之言。
國學不是一個學科,而是一個學科體系,一個不同于現代學科體系的傳統學科體系。國學有自己獨特的學術分類,現代學科體系是從它轉型發展而來的,因此就學術內涵來說,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將國學與文、史、哲并列設立為一級學科,似乎連邏輯上的種屬關系都忽略了,其學科內容勢必也要大大窄化,難以使人們對國學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實際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國學的地位。
對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脈的國學,我們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和前瞻的態度來對待它,創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國學,讓它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和積極參與人類文明對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選自XX年2月1日“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