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2)審準題干,明確要求。考生在通讀全文后,篩選信息前,一定要冷靜、細心地審題,了解命題者的要求、意圖。一些富有高三教學經驗的老師和一些在語文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的學生一致認為,“審準試題,就降低了試題的難度”。試題的難度其實是一個固定值,他們的應考經驗只不過是在告訴我們“審題”的重要性罷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應該是行之有效的。
(3)明確區間,篩選信息。對照選項(或主觀題的題目),在原文中準確找到與之相關的信息區間,并迅速篩選出與選項(或題目)對應的有效信息,是解答科學類文章閱讀試題的必要步驟,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
(4)仔細推敲,細心辨別。篩選出有效信息后,就要結合題干要求,逐一推敲、辨別各個選項中哪一個更符合題干的要求。在這一環節應該聯想到前面提到的“設題技巧”,并靈活地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出發,作出全面、具體的比較。
(5)確定答案,細心驗證。有了以上四個環節,考生可以判定一個(根據題目不同的要求也可以是多個)選項是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答題的結束,考生還應該將得到的這個“答案”進行驗證,或代人原文,或再度與文本信息對照比較,戴再次權衡諸選項的取舍,總之,要再作一次冷靜的求證、檢驗,力求萬無一失。
高考真題
(全國新課標卷)
一、現代文閱讀(9分,第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度。“賦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晨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將仲子》本來是一首愛情詩歌,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