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準確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3.下列的說法,與文章內容相符的一項是( )
a.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就必須承認“境生于象”,即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對劉禹錫說法的理解是不正確的。
b.“境生于象”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象便沒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體的象之和,而是對具體的象的超越與升華。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d.借鑒英美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本質特征。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12分)
展示中國文化中的普世價值
葉朗
“軟實力”是時下一個熱門詞匯。軟實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產(chǎn)業(yè)。因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消費過程,就是價值認同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chǎn)品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涵、價值內涵。
我們的文化產(chǎn)業(yè),特別是電影、電視等受眾面廣的文化產(chǎn)品,應該向世人展示中國文化和歷史中健康的東西,正面的東西,美的東西。
我不是說中國文化和歷史中沒有不健康的東西,負面的東西,不美的東西,當然有。然而,中國文化從總體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強大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贊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為美,把中國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陰暗的、丑惡的、血腥的東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國人一個一個描繪成發(fā)呆的模樣,這樣的所謂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
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在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要力求提供一種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度認識。
介紹中國文化,當然要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要介紹各種文化遺產(chǎn)。但同時,更要展示在這些文化遺產(chǎn)后面的東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價值。例如,從楊柳青年畫的歡樂喜慶,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平安、富足生活的強烈愿望;從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國人無論是在太平歲月,還是在苦難歲月,都能保持樂觀、從容的氣度;從江南園林可以看到中國人優(yōu)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這樣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有活的靈魂,才有深的認識,才能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并釋放出無窮的意味。
我們文化產(chǎn)品要特別注意展示中國文化中體現(xiàn)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
那些最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往往體現(xiàn)我們民族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而且也最能體現(xiàn)全人類的普遍價值。人們常常說的普世價值并非就是西方價值。比如,我們從孔子《論語》和天壇建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從萬里長城到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和平的永恒祈求;從20世紀老上海的開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體現(xiàn)的普世價值,需要著重展示、照亮。
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要特別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實踐,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態(tài)度、生命情調、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從《清明上河圖》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種快樂的氣氛,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對和諧生活的滿足;從中國人在彈琴、下棋、飲酒、喝茶時的詩意氛圍,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審美情趣,對一個民族生存和歷史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歷經(jīng)磨難,但都能承受,這和老百姓的內在心態(tài)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