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以上這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選自《學術文化隨筆•詩學篇——意與境》,本文有刪改)
1.下列對意境及相關概念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意境是指藝術家在作品創造中主觀情志和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讀者沉浸其中。
b.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c. 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d.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來的意象脫離了關系。
2.對文中材料的作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揮是正確的。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