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5. 下列關于“經”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所謂“經”是指古代經典,其實“經”最初只是指紡織上的經線,經過是無所謂莊重不莊重的。
b. 在紡織時,“經”是“緯”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視的文獻被命名為“經”也是同樣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經學派認為古代經典被命名為“經”,這跟孔子親定有關,而跟“經緯”這“經”沒有關系。
d. 古代經學派派認為《詩》《書》《禮》《樂》等都是周代官書,都用二尺四寸的簡書寫,所以稱為“經”。
答案:c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無中生有,原文說“在漢代被命名為“經”的應該是朝廷最重視的文獻。不過,清代今文經學派認為只有孔子親手所定之書才能稱作“經””這樣說來,清代今文經學派還是承認“經”跟“經緯”這“經”有關系。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 在漢代,《孝經》雖然稱為“經”,但是一般認為等級較低,所以簡長才一尺二寸。
b .《左傳》《公羊傳》《毅梁傳》是解經的書,所以盡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簡。
c . 寬達二尺四寸的經書必須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讀,雖然很莊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內容也較復雜,《論語》則文字樸質易懂,修養意味較濃。
答案:b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推斷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說的是“南北朝以前沒有桌子,寬達二盡四寸的書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讀,雖然很莊重,但是也很累”應該是指“南北朝以前”。
7.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在漢代,雖然命名為“經”的都是朝廷最重視的文獻,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視的文獻都叫“經”。
b .《論語》采用“袖珍本”形式,除為了記錄簡捷.攜帶方便外,它當初未被當作經書也是一個原因。
c .《論語》的內容本來是很莊重嚴肅的,但是因為采用了八寸的竹簡,所以變得比較“人性化”了。
d . 從杜甫的詩句“小兒學問止《論語》”來看,一直到唐代,《論語》仍然被作為初等教育的教科書。
答案:c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據原文信息和科學知識推斷。
無中生有,原文說的是“《論語》的文字基本上是當時的口語,平易好懂”,所以“《論語》的內容本來是很莊重嚴肅的”無從考據。
從近幾年全國各省市高考命題來看,現代文閱讀客觀題考社會科學作品閱讀的越來越多。很多考生作貫了自然科學作品的閱讀題,對社會科學作品的閱讀題感到束手無策。其實,社會科學作品閱讀題的解題并不難,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讀)——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文段(找)——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句.段細加比較,求同求異(比)”。這三步中,最關鍵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較中發現選項微小的帶有迷惑性.欺騙性的錯誤。要在比較中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要求我們掌握錯項的一些規律,下面對社會科學作品閱讀客觀題的錯項進行分類解析,以幫助我們在解題時快速作出判斷。
一.背離原文,歪曲觀點